正文 試論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1 / 2)

試論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研究

作者:劉剛

【摘要】分析了我國農業經濟采用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的主要原因,探討了向集約型轉變的可行性,提出了加快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集約型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到關重要的影響。為了建設富強、更美的農村,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我們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一、我國農業經濟粗放型增長的原因分析

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從總體來說仍然是以產值增長為目標,以增加投入為手段,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特點的粗放型增長。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1.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後,勞動生產率低下

我國大多數地方農田作業以手工勞動和機械作業並存。2013年全國水稻機械種植、收獲水平預計分別超過35%、74%,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玉米機收水平預計超過49%,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雖然我國近年來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資源消耗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以水資源利用為例,由於我國許多地方比較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而輕視農業水資源管理,一些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措施得不到大範圍推廣。主要灌區的渠係利用係數隻有0.40.6,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水被無謂地浪費。另外,我國每立方米水的糧食生產能力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用水是發達國家的2到2.5倍。據科技部門統計,現在全國每年有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而實際得到推廣應用的隻占科技成果的30%~40%。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7%~35%,而農業發達國家已達到60%~80%。

3.產品深加工不足,轉化率低,農業經濟的規模效益低

目前,我國農產品作為初級原料和經過初加工後銷售的份額占總產量的80%以上,而深加工後成為真正商品的還不足20%,農產品產後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之比僅為0.38:1。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發展要求適度規模經營的趨勢與現有農戶家庭分散經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加入WTO後,在貿易自由化條件下,發達國家的大農業對中國小規模經營農業的衝擊將會很大。據統計,我國人均耕地不到2畝,僅為美國的1/9,加拿大的1/20,排在世界第110位。在我縣2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中,人均耕地麵積低於世界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警戒線的占23.7%,低於0.5畝的占16.5%。

二、我國農業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的可行性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建設實踐,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已經為人們所認識。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已初步具備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條件,走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的集約型發展路子是完全可能的。一是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基礎。二是農業發展的國際經濟背景是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發展的間接動因。三是國家對農業的投入穩步增加,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為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我國采取國家投資與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投資相結合的方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交通、通訊、水電等公共事業發展較快,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城鄉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快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措施

1.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1)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增加發展的後勁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2011年安排用於農業科研、農業技術與服務體係等方麵的資金合計187億元。同時積極探索構建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係。一方麵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另一方麵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鼓勵以企業、個人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投入。有效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支持農業科技發展。2006年農業企業科研投入從2000年的7.7億元,迅速提高到了35億元(現價),幾乎相當於當年政府農業科研投資的30%,扣除物價因素後年均增長超過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