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傳統產業在新經濟時代發展的幾個問題
經濟研究
作者:盧亞明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數學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浪潮對全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加速滲透和擴張,它直接影響並衝擊著傳統產業的發展,如何正確看待傳統產業在新經濟條件下的發展道路,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經濟給傳統產業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抓住機遇、研究對策、迎頭趕上,傳統產業就會煥發生機。
【關鍵詞】傳統產業;新經濟;時代;發展;問題
一、傳統產業麵臨挑戰
新經濟也被稱之為知識經濟,它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新經濟使得知識、信息和科技的經濟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高新技術日益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本加速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柔性製造係統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識為基礎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日益提高。傳統產業一般指應用傳統技術占所有的技術總數55%以上,並以傳統產品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鋼筋、水泥、機械是傳統工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因此,它的產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物耗、高能耗、高汙染是傳統產業的特征。所以“傳統產業亦被稱之為‘大煙囪工業’。它同資本主義製度一同誕生,並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象征”。在知識、信息和科技的衝擊下,西方工業化國家中的傳統產業日益走向衰落,盡管其社會貢獻的絕對額仍然很大,但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所創產值正加速增長,可見,傳統產業所麵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新經濟時代的知識、信息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產業化。
二、工業化國家傳統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傳統產業在不發達國家有許多仍然是支柱產業,占到國民生產值的85%以上,構成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即使在工業發達國家,傳統產業也並未被完全拋棄或替代。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麵繼續發揮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麵,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適應新經濟的發展。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陷於困境的傳統產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新經濟條件下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產業發展道路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1)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通過引進高新技術,可以使傳統產業再現生機。(2)傳統產業仍然是新經濟時代的產業基礎,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它,電子商務、互聯網絡也離不開它。(3)技術落後是傳統產業喪失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實現技術升級是傳統產業出路所在。(4)國家政策保護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我國傳統產業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50年的建設,形成了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係,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過去隻注重於傳統產業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技術研究與開發,企業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製,使得傳統產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產品質量低,物耗、能耗高。麵對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傳統產業將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四、我國傳統產業發展的方向與對策
(一)調整傳統產業資產存量,優化產業結構和規模結構,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
首先,要結合產品結構的調整,壓縮市場供過於求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企業。例如,普通棉紡、普通機械、食品、化工等企業。堅決淘汰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汙染、生產效率低下的生產企業。如小玻璃、小煤窯、小造紙、小化工等企業。大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為基礎的先導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其次,要通過資產重組、收購兼並、改變傳統產業那種數量多、規模小、層次低的結構現狀,使傳統產業向“大而強”、“小而精”的方向轉變。通過規模結構優勢來提升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