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觀經濟學角度的中國房價思考(1 / 2)

微觀經濟學角度的中國房價思考

經濟研究

作者:王雨露

一、研究背景

1998年開始的住房市場化、商品化改革不僅激發了住房供應能力的增加,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更帶來了多方麵的經濟利益,對國民經濟影響深遠。

但隨著房價的持續走高,房價的上漲速度嚴重超過了百姓收入的上漲速度,同時伴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居民的工資收入與房價之間的距離日益拉大,買房已經成為一件望塵莫及的事。如是,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房價如此之高,本文即試圖通過微觀的角度對此加以深刻地分析。

二、房價高的原因

(一)供需理論

1.供給方麵

根據均衡價格理論,假設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會使供給曲線向左平移,從而使得均衡價格上升。

其一是土地供給。土地供給是房地產市場基礎,土地供給假如是被儲備、閑置或者是被蓄意囤積,那麼土地供給量隻能部分轉化為住房市場的供給。自1994年分稅製改革實行以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一直得以延續。但這種行為導致了土地的升值預期,從而引發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土地囤積效應,結果就出現了有效供給不足。

其二是住房供給。房地產供給結構的不合理:房地產商為了追求高利潤,大都將產品銷售集中於較高收入群體,從而更多地開發高檔商品房或別墅豪宅。因此,盡管與居民密切相關的普通住房需求很大,但由於開發利潤較低而導致供給量相對很小。僅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住房絕對供給水平不高所造成的。

2.需求方麵

根據均衡價格理論,假設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增加會使需求曲線向右平移,從而使得均衡價格增加。

其一是城鎮化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城鎮化是未來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必然會對住房產生大量需求。這批人在城裏有穩定的工作,不存在收入的問題,也不存在認同的問題,關鍵是政策上要對其身份加以承認,即戶籍製度改革,這同時就要求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住宅市場的發展給予強大支撐。

其二是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水平提高。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財富增長速度非常快,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購房逐漸成為了一種熱潮。同時,人們對住房消費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更優越的居住環境,從需求型向享受型轉變,要求住宅結構合理、內在質量優良、外觀新穎別致、住宅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等。這些剛性需求加上改善性需求也就促使了房價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