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及趨勢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王茁
【摘要】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並且,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們還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國經濟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上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問題和趨勢的基礎上,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出了科學的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特征;趨勢
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要求必須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在我國經濟飛速前進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努力完成這一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我國先後興起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戰略。這些戰略形成了區域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對於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研究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和趨勢,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做出科學的規劃。
1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概述
區域經濟是特定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的總稱。它根據區域內的自然特征、經濟聯係、商品流行、民族的傳統文化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而形成經濟聯合體。每一個經濟區域都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也由此造成了這些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布局上的巨大差異。所有這些經濟區域共同組成了國民經濟係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源自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它是為了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產生的。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加強區域間的聯係、強化區域間的依賴城區,從而形成區域經濟發展上的良好互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平穩協調發展的過程。
2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
根據我國有關統計資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全國各省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呈現總體較高的狀態。在2013年,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超過0.9的省區有23個,占到我國省區總數的74.2%,大於0.7的也占到了9.7%,隻有少數省區,如廣西等的協調發展水平小於0.2,這部分省區隻占到全國省區總數的3.2%。第二,自進入21世紀以來,有25個省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尤以山東、河北、新疆、西藏等九個省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升最為明顯。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水平下降的省區,其中廣西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水平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當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經濟危機時,我國個省區的經濟協調發展程度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經濟回暖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程度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明顯受到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做好積極做好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的工作,以保證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
我國是世界上麵積第三的國家,如此廣闊的國土上有著巨大的地理環境差異。而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異是造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東部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等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相比較來說,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發展優勢相對較弱。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生了較大的差異,並且隨著經濟發展的進一步的發展,這種差異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因此,在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長期發展的眼光。麵對可能會繼續擴大的經濟發展趨勢,必須做好科學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