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裔英語文學
高教論壇
作者:陳怡君
【摘要】本文探討的是後殖民語境下研究華裔英語文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後殖民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華裔英語文學研究,可以凸現華裔作家對於再現政治的關注,更好地理解華裔文學作品對中國的建構和協商,同時使讀者對諸如多元文化、本質論的陷阱有所警惕。本文通過分析後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研究為基礎,進而分析了後殖民華裔作品中國文化的再現,最後研究後殖民理論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的陷阱,希望對我國在後殖民語境下得華裔英語文學研究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後殖民語境;華裔英語文學
前言
華裔英語文學是主要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學術領域。它以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主導,迅速在英、美、加等國形成一個極具特色的文學現象,並構成當代世界文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華裔英語文學很難準確地界定,寬泛地說,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華人後裔作家用英語創作的各種作品。雖說北美的華裔文學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後半葉,其在美國文學中的脫穎而出還是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以後,彷佛雨後春筍一般冒現而出,因此又被稱作是冒現的文學。在英國,以毛翔青(Timothy Mo)為代表的華裔英語文學雖然還難以與一些主流文學相抗衡,甚至也無法與其他弱勢族裔的文學,例如印裔英國文學相提並論,當時作為當代英國文學的一個個性鮮明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小覷。華裔英語文學作品涉及的題材十分豐富並且多樣,與主流文學相比,它們在敘事方式、主題關注、修辭手法等方麵都表現出獨特性,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因而也呈現出多角度、多層麵的特點。
一、後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研究
華裔英語文學創作雖然已有多年的曆史,而且種類繁多,對華裔英語文學的建製化分析研究,則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今方興未艾。華裔文學最初得到評論界較為廣泛的關注是在美國文壇,隨著湯亭亭的《女勇士》的出版和獲獎,美國華裔文學開始在美國當代文壇占據一席之地。這時的評論者大多可分成兩類,一是自己本身是華裔,他們多從作品的社會意義上來關注這些作品,如多把《女勇士》看作是書寫華裔移民生活經曆的嚐試,側重其再現曆史的真確性;另一類則可泛稱為西方評論家,經常沿襲傳統的東方主義視角來關注作品的異國情調,聚焦東西方文化的對立和碰撞。後來,隨著華裔英語文學的不斷飛速發展,評論家開始更加認真地看待這一文學現象,有的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解讀華裔文學,或是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研究華裔文本,還有論者從文學修辭研究入手,探討這些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以及對當代西方文學所做的貢獻。近年來,華裔英語文學研究更有納入文化研究脈絡的傾向,突出華裔文本的曆史、社會和政治意義。
二、後殖民解讀華裔作品中中國文化的再現
在後殖民理論的語境下,再現是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詞。敘述(narratives)被看作是帝國主義及其他者必爭的領地,雙方為能夠控製人們和地域的再現權殊死搏鬥。人們對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認識,往往基於他們所讀到的文字敘述。正如所言,國家本身即是敘述。從這個意義上說,華裔英語文學體現了作家們對中國文化特性再現的關注。他們實際上是將文學再現作為身份建構的一種有效途徑,試圖粉碎西方文學傳統中對中國文化性的刻板印象化(stereo-typing),並用生動、真實的敘述來重建自己的身份和族裔屬性。雖然對於什麼是中國文化特性,目前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隨著文化曆史背景的變化,這一概念的含義在不斷發生演變,而華裔英語作家其實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對此進行商討。他們的文學創作是對西方他者化中國的應答。用筆做武器,他們為自己和自己的族裔構建了新的動態的文化身份,使作為少數族裔的華人在這些英語國家以嶄新的姿態存在,並構成西方多元社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