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習型組織視角下高校教師管理的反思與構建(1 / 3)

學習型組織視角下高校教師管理的反思與構建

高教論壇

作者:李雲霞 趙秀華

【摘要】學習型組織是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內涵與理念對現行高校教師管理改革具有重要啟示。隨著社會與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等的需求,高校教師管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高校教師管理構建學習型組織,應實現教師組織的自我超越,形成教師群體共同願景和改革教師管理機製。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高校教師管理;教師管理機製

一、學習型組織內涵解讀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在管理理論與實際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該理論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Senge,PM.)係統提出。他提出:“學習型組織是這樣一個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突破自己的能力為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如何共同學習和不斷一起學習。”彼得·聖吉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第一項修煉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不斷理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第二項修煉是“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用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第三項修煉是“建立共同願景”。共同願景是組織內的人發自內心的共同向往的未來景象。共同願景經常以一個領袖為中心;第四項修煉是團隊學習。團隊學習是以“深度彙談”為特色的互動學習;第五項修煉是“係統思考”。“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管理理論,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我國有學者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精幹、扁平化、信息化、善應變、能不斷自我超越、創新的組織。”“組織及其成員獲取、加工、整理、創新和利用知識,來指導和改善自身的行為和思想,從而達到增強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能力的組織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根本標誌在於組織中真正‘學習’的發生,在學習型組織中不隻是要獲取知識,更要轉化知識和創造知識。學習型組織講求持續的學習、轉化與改變,因此是一種演進的過程,而不是終結的狀態。”

從以上觀點可以得出學習型組織的有以下內涵。第一,學習型組織是重視學習、倡導學習的組織,學習性是學習型組織的第一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學習型組織主張通過學習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第三,學習型組織強調共同學習、相互學習和共同願景。主張通過減少組織的層次,實現結構的扁平化,以便於溝通和交流,並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心往一起想,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一體化;第四,強調學習與工作的結合,倡導“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第五,學習的概念已經泛化,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獲取更是生命意義的體會;第六,學習型組織渴望創新。

二、對當前高校教師管理的反思與認識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組織管理的重要內容。而高校組織作為社會整個組織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與其他社會組織不同的特點:是“鬆散結合的係統”,其內部存在著“有組織的無序狀態”;是既有學科性又有科層性兩者交叉的矩陣組織。這就形成了高校教師管理中存在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兩種權力分配模式,從而導致教師管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高校組織的本質屬性——學術性是大學組織存在的邊界,學術性是大學的本質規定性。這就要求高校教師的管理應以“學術性”為邏輯起點,尊重教師在學術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布魯貝克認為:“教師應該廣泛控製學術活動。由於他們最清楚高深知識的內容,因此,他們最有資格決定應該開設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講授,……,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是他們學術自由是否受到侵犯的公證人。”

然而,現行高校教師管理深受“科層製”管理模式的影響,教師應有的學術權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其發展空間受到限製,學習動機不足,知識創新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不強等等。隨著終身教育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現行高校教師管理的弊端日益凸顯。首先,管理模式陳舊,缺乏創新。現行的高校教師管理模式仍沿用行政幹部的“身份管理”模式。教師管理的組織機構、管理製度、教師的選拔、任用、考核、利益分配等存在諸如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重身份輕管理、重職務輕實績、考核形式化、教師流通不暢、真正的教師聘任製難以推行等問題。陳舊的管理模式使教師的民主和參與大多流於形式,個人的願景和組織的願景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學習缺乏組織性。其次,管理手段和方法單一。現行高校教師管理手段方法主要以剛性手段為主,如建立並落實規章製度,製定量化指標來考評實績等,規範管理是必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方法。一是高校各係的專業性質特點不同,用同一種量化指標來衡量教師工作,難以考慮到專業的特殊性;二是過分強調規範和統一,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個性特征與創造性常常成為難以量化的有爭議的部分,使教師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利於發揮教師的創新積極性;再次,管理工作行政泛化嚴重,重管理輕服務。在傳統高校教師管理體製、模式、方法中,高校的行政管理層次多、分工細、環節繁,注重辦事程序和權限等級,將規範、程序等過程性要求等同於完全意義上的科學管理,將管理的科學化視為管理的歸宿,往往忽視了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學校主體——教師的能動性和對知識的創新,為教師服務這一根本問題。管理者主動服務的意識淡薄,“官本位”思想、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