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與慣習: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種路徑
高教論壇
作者:楊曉婷 代曉傑
【摘要】少數民族教育是中華民族教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少數民族教育現狀的正確研究是我們了解少數民族發展狀況的有效途徑,而如何通過有效的理論框架或是經驗手段來理解當前發生在少數民族教育場域中的運作機製是我們理解少數民族教育的一個前提。借鑒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慣習與場域理論,試圖找到理解當前少數民族教育的新路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場域;慣習
一、文獻綜述
縱觀近年來關於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關於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采取何種形式的探討,以雙語教育為例。重點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對雙語教育的開展建議(如授課語言、講授形式);或是當前少數族群地區的雙語教育開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難,如師資、基礎設施等方麵的問題。這些研究沒有涉及到少數民族學生所處場域的特殊性,雙語教育對於他們文化資本積累的影響。隻是簡單的停留在膚淺的現象呈述。二是,關於民族教育公平的研究。這方麵研究集中於探討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平等權利的保障,主張通過國家及地方層麵的優惠政策來保障少數民族的教育平等。這一類的研究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於教育機會平等,即入學機會的平等,但忽視了對教育過程或結果公平的研究。Taweny曾說過:“讓每隻蝌蚪都變成青蛙是不可能的”不是說機會平等,就能保證結果的平等,對少數民族教育公平的完整研究,要保證涉及到機會、過程、和結果。三是,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補償性政策的研究,如少數民族預科製度的探討。此類研究的風格依續第二種類型的研究,主要探討政策與其執行機製的良性運行狀態間或探討目前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以上關於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雖然有助於我們了解少數民族教育的現狀,但是都沒有涉及到中心問題,即沉澱著一定特殊民族文化的、有著獨特慣習傾向的少數民族學生如何能在高等院校這個競爭激烈的場域中習得技能,順利實現資本的轉化。這些關於現象的研究也無法對少數民族教育目前遇到的囹圄做出解釋。隻有理解了問題的產生的機製以及行動主體的特點,我們才能夠找到合適的途徑來處理這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有合適的解釋路徑,而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充滿關係意味的理論“慣習—場域”有利於我們較為曆史的、全麵的、內外結合的、關係互構的理解發生在學校場域內的少數民族教育互動機製。而不單單停留在對某一項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或是教育形式的探討。
二、場域與慣習的概念意涵
場域與慣習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重要的社會理論工具,突破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虛假二元對立,提出了一種互構的、關係的、曆史建構的解釋路徑。布迪厄的學術風格深深的印上了曆史與關係的烙印,渴望突破單向的、共時的簡單封閉的社會解釋。他十分注重對社會行動者的曆史文化脈絡的考察,解構客觀主義的絕對預設,凸顯社會行動者的實踐感。場域和慣習則是這一理論風格的核心成分,場域和慣習的觀念摒棄了個人自發性和社會約束、自由和必然、選擇和責任之類的虛假問題,從而避免了個人與結構、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之間進行人們所熟知的那種抉擇。
布迪厄認為“社會”這一概念太過虛無空洞而用社會空間和場域來代替。首先,在布迪厄看來現代社會並非是渾然一體的狀態,而是各個相對自主的“遊戲領域”的集合且每個場域都有各自特有的價值觀,擁有各自的遊戲原則。行動者根據他們在空間中所占據的位置進行著爭奪。此外每個場域的形態並非封閉定型,而是充滿著曆史性的動態和變化。慣習更多的是曆史建構的一種結構形塑機製(structuring mechanism),慣習脫胎於一整套曆史,它就和這整套曆史在一起,篩選著各種可能有的各種反應,並強化了其中的某些反應並由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認知圖式。布迪厄慣習理論的獨特之處體現在慣習的“具體”(embody),即慣習的身體體現,其言外之意要求我們注意慣習獨特的曆史文化沉澱。自然的,這就需要我們理解慣習與場域之間的關聯。一方麵,體現為製約關係。場域形塑著慣習,慣習成了某個場域固有的必然屬性體現在身體上的產物。另一方麵,體現為認知建構關係。慣習有助於把場域建構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一個被賦予了感覺和價值,值得你去投入,去盡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