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思考(1 / 2)

關於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思考

高教論壇

作者:張國銘 蔡燕

【摘要】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建設推進,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探討如何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即高等職業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高等職業教育無疑是社會或教育的一個子係統,其職能可以表述為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在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整個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改變。在這種大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生力軍,被賦予了時代使命和曆史重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不能套用傳統本科的形式和經驗,必須在變革中不斷完善: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工學交替的道路,力爭將學生培養成職業道德好、職業態度好、職業精神好、職業能力好、職業形象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現狀

高職院校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以國家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原則,同時要反映高職院校辦學的性質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要符合行業技術標準的要求,能夠反映職業崗位核心技術能力。當前的高等職業院校過於強調社會功能的價值取向,更多地著眼於社會經濟方麵的短期實際需要,將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個人在德、智、體諸方麵的全麵發展,以及個性與共性等方麵的協調發展降格為隻重視職業技能,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忽視。

如此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像是統一的產品,在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等方麵表現出極強的相似性,失去了教育對各具特色人性的哺育與培養。淡化了學生理想人格的構建,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蕩滌下,教學活動中重成才教育,輕成人教育,重知識灌輸,輕心靈塑造,忽視了人的精神潛能與智慧潛能的開發,淡忘了人的內在道德和精神世界,使高職院校的學生成為有專業技能卻沒有高尚人格的片麵人。

部分高職院校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麵,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搭配上看,存在著明顯的畸輕畸重的情形,即重視專業能力培養,忽視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規定,我國職業分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與此對應,我國各類資格證書層出不窮,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畢業證書加職業資格證書的培養模式。不能否認一定程度上,考證拓展了學生的能力,開闊了視野,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況,為考證而考證。如果走入誤區,培養的是學生的考試能力,而非職業能力。

隻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是單一的終結性就業教育,而不是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它忽視了學生基本的生存、發展、自我實現等能力,也忽視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造成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不適應、就業率低下、創業能力差等現象。

二、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製定、培養模式的改革到課堂教學的創新,都應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展開。職業能力是學生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麵基本要素: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表現為任職資格;在步入職場之後表現的職業素質;開始職業生涯之後具備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