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思考(1 / 2)

深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思考

高教論壇

作者:朱雙榮 趙良斌 邢澤靜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從高職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以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吸引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

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正在經曆著一場改革。它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基地,承擔著對廣大高校學生進行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其中,教學模式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應試輕啟發的問題,多數被視為一般基礎課,教學地位日益被削弱,與此同時,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度也愈發減少。加強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也是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政策的宗旨。

一、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

教育本質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發展。教育學中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具體的個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今天的青年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發展,其在思想政治素質發展方麵,有這樣的特點:一方麵,由於生活閱曆有限,實踐能力不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不能全麵、準確、深入地看問題;另一方麵,他們又有追求真理的天性,有向善的需要,進步的需要,提高思想境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教育正是要適應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幫助他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以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全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二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要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共同性和個性的差異性,將每一個學生視為教育和培養的目標,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本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

二、講究實效,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一)優化教學內容:以精選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資源相結合

教學內容是教學實踐活動的內核,衡量教學實效性是否取得的標準,既包括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又包括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能力的獲得是以掌握相關知識為前提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從優化教學內容著手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優化教學內容,關鍵是要把精選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資源相結合。

1、精選教學內容。精選內容,實際上是指授課教師在吃透教材精神實質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需要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精選教學內容。比如當學生遇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時,授課教師可以用實事求是的理論來給予開導。告訴學生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但是通過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作風,一定會縮短二者之間的差距,並最終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的理想邁進。又如當學生麵臨價值多元化的困惑,碰到價值選擇的艱難時,可以傳達給學生這樣的理念:價值多元化是社會進步過程中相伴隨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允許人人自由、平等相處的社會信號,但是在價值多元化之中,必然有一種是主導的社會價值理念,學生可以自覺的以社會主導價值理念作為自身價值選擇的標準,這樣才會得到現實生活的承認和尊重。教學實踐證明,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精選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更解決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困惑,還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