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學談中英禮貌用語差異
高教論壇
作者:婁楊
【摘要】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本文從小處著手,從當代語言學是視角,比較中、英當代語言和口語中的禮貌用語存在的區別和聯係,為讀者學習不同的語言,理解東西方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語言學;禮貌用語;差異;啟示
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傳統的語言學是把文獻和書麵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現代的語言學則以當代語言和口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禮貌用語是人們日常語言交際過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禮貌用語。另一方麵,世界各民族由於生活方式、地理環境等存在較大差異,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當今世界文化主要分為東、西兩大類別,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歐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本文從小處著手,從當代語言學是視角,比較中、英當代語言和口語中的禮貌用語存在的區別和聯係,為讀者學習不同的語言,理解東西方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中英禮貌內涵的差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 在數千年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規範和禮貌原則。在現代漢語中,“禮貌”一詞來源於“禮”或“禮儀”。“禮”在中國古代所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且其與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緊密相連。孔子較早地提出了用“劄”來管製人,即把一切人按高低貴賤來劃分等級.然後各人的言行必須符合其社會身份和地位。到了西漢,“禮”已發展成了貶低自己和尊重別人的一種社會行為準則了。隨著時代車輪的緩緩向前,西漢時期的“禮”的內涵逐漸成為現代文化中“禮貌”的核心。
而英語中“禮貌”這個詞與法律和城市等詞彙關係密切,其同義詞有法庭、城市、文明等。可見,“禮貌”在西方文化中與守法、文明是密不可分的。這或許能很好的詮釋雖然西方國家是具有狼性、侵略性的民族構成,但其法律製度建設的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發展,不得不讓東方民族讚歎。
二、中英禮貌語原則的差異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顧曰國(1992)在回顧了“禮貌”這個概念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曆史淵源後,提出了製約漢語言語行為的五種禮貌準則:其一,貶己尊人準則(The self-denigration maxim);其二,稱呼準則(The address maxim);其三,文雅準則(Refinement maxim);其四,求同準則(The balance maxim),指應當盡量滿足對方的欲望;其五,德、言、行準則(The generosity &Tact maxim)。
而在西方文化中,Lakoff(1973)較早地提出了關於禮貌用語的三個要求:其一,不要強加於人(formality: don’t impose/remain aloof),即使當交際的雙方地位不平等時,也應該平等對待;其二,給對方留有餘地和空間(hesitancy: give the addressee his options);其三,增進雙方的友情(equality:act as though you and the addressee were equal/make him feel good)。但其提出的這三個規則在範圍上比較籠統,且缺乏係統性,並未能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但在此基礎上,隨著研究的深入,西方禮貌用語的準則不斷被完善,越來越多的衍生出的禮貌用語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