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另一種美感
教研探索
作者:韓秀全
【摘要】課堂,是學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老師施與教育的重要陣地。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注重學生的接受態度和接受水平,而忽視了學生的切身感受。在教學改革的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手段,企圖增強教學的美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參與教學。其實,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就是最美的教學。那麼,一堂課,自始至終能讓學生感覺“舒服”,這就是具有美感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大學生;課堂教學;美感
課堂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環節中最直接最重要最常規的一個環節。多少年來,無數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都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摸索著如何去上好每一堂課,探討著評價教學效果的最佳標準是什麼。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長期的課堂教學讓我體會到,一堂好課的標準就是施教與受教雙方都感覺到“舒服”。
“舒服”一詞的本意是(能使)身體或精神上感到輕鬆和愉快。餓了吃一頓,舒服;渴了喝一口,舒服;煩了飲一盅,舒服;累了睡一會,舒服;可以說舒服一詞不是對身體或精神的輕鬆和愉快瑰麗的形容辭藻,甚至有點兒俗!但有時用的恰如其分言簡意賅卻俗能勝雅,大俗即大雅,任何事物都是辨證的,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簡明直白更能表達工作學習生活中最真實最自然最本質的感覺。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凡是出於人為的事,人都能破壞它,隻有自然的本性是不能消滅的,因此教育必須“遵循自然”。而“舒服”恰恰是教學中“遵循自然”使其行為和效果達到了最高水平——極致。
教學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乏味單調傳道授業解惑,更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和“被動式”的接受,它有很高的格調性和很強的技巧性,可以說它是一門藝術,是一門不簡單有難度挺複雜很綜合的藝術。藝術需要美,而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美。如何完成一種美的課堂教學,我們也曾做過太多的努力,變教材,變教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甚至師生換位等等,結果呢?有用功不多無用功不少。可以用生動,優秀,完美,精彩等許多高雅的詞彙來給課堂教學效果定位,但我認為,沒有一個詞比“舒服”來的更準確更全麵更深刻!“舒服”一詞恰恰以它的通俗點化了教學藝術達到了極致一種美。
“舒服”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很美輪美奐妙不可言的感覺,這種感覺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90分鍾的課堂,如果能讓學生時刻處在舒服的感覺中,處在美的享受裏,也絕非易事。但我們可以去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首先,要讓學生視覺上感覺舒服。講台上的教師就是一名演員,因此必須要注重著裝和化妝。著裝不求奇特出眾,應該整潔大方。妝可以淡淡一點點,切忌濃妝豔抹。有些年輕教師從著裝和化妝上都很前衛刺激,有失於教師端莊典雅的氣度和身份,讓學生感覺不舒服。視覺上的舒服還要求老師的板書要工整美觀,布局合理、書寫規範、呈現出立體的美感。視覺上的舒服還要求老師要注重自己肢體語言的運用,無論是站立授課時還是回身板書時,還是和學生接觸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不誇張不變形而是要適度與優雅。如果我們真正能作到你看上去就很受學生喜歡,那我們的教學效果就出來一半了。太邋遢凝聚不住學生的心氣,太妖嬈分散學生注意力,板書太亂會喪失學生對老師的信心,任性的肢體語言更有損教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