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改進中學語文教學的一些看法
教研探索
作者:餘國芳
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做三方麵工作:1、語文技能;2、閱讀範文,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模仿寫作;3、語文知識
。我認為學生的語文技能是最重要一點。
閱讀範文,並在老師指導下模仿寫作。語文老師一定要在第1點的基礎上設法讓學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兒,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兒。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還有必要而且是恰到好處地給學生一點語文知識。第2、3兩點應該說是我們當今語文教學高於傳統語文教學的地方。
語文教學,老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在某個上下文裏可以用哪些詞語,最好要用哪個詞語;而且還要讓學生明白,在某個上下文裏,為什麼可以用這些詞語,為什麼最好用這些詞語。在詞語教學中,人們常常舉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裏“綠”的使用作為實例。這無非是說明在說話寫作中注意詞語選擇和詞語錘煉的必要性。
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們並不是都很注意引導學生充分重視虛詞的運用。譬如說,我們的課文中都選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登鸛鵲樓》,一般都強調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窮”講透。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其中的虛詞“更”也需講透,這樣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這首詩。試想,我們能把“更”換為“需”、“要”、“再”或者“又”嗎?為什麼不能?其實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在虛詞運用上也都十分見巧,耐人尋味。
語文知識教學,必須堅持隨機教學。所謂隨機教學,就是緊密結合課文的講解或作文、練習的評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語文知識教學。試以虛詞教學為例。我們不能脫離課文講解、作文或練習評講孤立地給學生講解某些常用虛詞,把虛詞教學跟課文講解、語文實踐(如做練習、做作文)、作文或練習評講弄成兩張皮,而要觸為一體。從隨機教學的角度說,要把虛詞教學跟課文講解、作文或練習評講緊密地結合起來,隻有這樣,同學才愛聽,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麵不妨略舉一實例。
散文不僅在構思上別具匠心,也不僅在寫景抒情上達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備的地步,在虛詞運用上也有極大的獨創性。他在采用駢文句式的同時,一連用了21個語助詞“也”,並每每與“者”字相應,構成“……者……也”的格式。我們就可以結合這篇課文給學生講解“……者……也”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大家知道,在古代漢語裏,“……者……也”這一格式,都用來表示陳述、判斷、解釋的語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大量運用這一格式,每每對景對情下判斷,作解釋,這很合乎一州之長的太守的身份,同時使全文形成回環往複、忽起忽落、高低跌蕩的旋律,從而大大增強了文章在歡快中所蘊蓄的抑鬱的抒情氣氛。我們讀著這篇文章不能不從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我想這比孤立地舉些實例講解這個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語文知識決不能采取學院式的講法,決不能把語文知識的講授跟課文講解、作文或練習評講弄成兩張皮,否則會把學生講倒胃口,會讓學生感到語文知識的講解是一種負擔而本能地加以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