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義務教育不均衡現狀及對策研究(1 / 3)

我國義務教育不均衡現狀及對策研究

教研探索

作者:胡杏紅

關於教育均衡,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或將其解讀為人權的平等、受教育群體的基本權利,抑或是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無論哪種看法都可以歸為:教育均衡即是在公平原則的指導下,政府負有為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為其平等受教育權創造保障。而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即是受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權利平等及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因此,教育均衡可以視作教育公平的基礎,保證教育資源在各地區、各層次的分配則是其落腳點。

一、義務教育不均衡現狀

(一)義務教育入學機會不均等

1)入學機會城鄉差異

自施行九年義務教育的20多年來,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的義務教育事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然而囿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等,其在全國範圍來看,仍然存在明顯的城鄉入學機會差異。僅以2012年為例,當年小學學齡兒童9296.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7%,盡管有如此高的入學率,沒有入學的0.1%的兒童數量實際上也達到了54.1萬人。如果從2012年起上推15年,未入學兒童數將達到1200餘萬之多。盡管上述統計數字並沒有明確城鄉各自所占的比例,但根據當前的實踐易知,城市適齡入學兒童除病情等特殊原因外,基本都已入學,即這1200多萬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可以說,對於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而言,完成義務教育仍然對很多家庭是一種“奢侈品”。

2)入學機會性別差異

根據相關研究的結果可知,義務教育階段的失學問題除了一般而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業不理想等原因外,家庭往往還會對子女的性別給予特殊的考量。而這主要是由於傳統中國文化中重男輕女理念的影響,在各種選擇時往往會偏向於男方,教育機會中也有這種現象存在。

3)入學機會群體差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及人口流動政策的放鬆,社會流動性逐步增強,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大規模流動,因而其子女的教育問題開始凸顯。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有近2000萬人。在他們中,失學率高達9.3%,近100萬名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

(二)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1)教育投入不均衡

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於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均衡。就地區差異而言,東中西差距顯著。以生均教育經費為例,2011年,小學生的生均差異東部比中西部高1000元左右,而中學生的差距則加大到1300元左右。相關研究均表明,東中西間教育投入和支出差距越拉越大,90年代初期東、中、西間的比例為1:0.63:0.55,而到了9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為1:0.50:0.36;就城鄉差距而言,生均教育預算經費差距雖則逐年縮小,由140%-150%左右的差距縮小到30%-40%左右的差距。可以說,中西部間的地區差異是今後一個時期內努力的重點,而城鄉差距縮小的成果仍然需要保持和提升。

2)辦學條件不均衡

我國東部部分地區,由於財力充足,其學校基礎硬件設施建設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於此同時,我國中西部部分地區連包括校舍、書本等基礎的教育設施都難以維持。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農村中小學危房的麵積比城市中小學危房麵積分別多30%與45%。此外,此類城鄉差距還明顯存在於圖書擁有量、實驗儀器設備等上。

3)師資水平不均衡

城鄉師資水平不均衡一方麵體現在數量上,另一方麵體現在其質量上的差距。從數量上看,相較於城市教師的富足,農村教師在量上相對不足。當前,小學階段差距還相對較小,初中階段則有明顯差距,師生比的差距多達1.6:1;從師資質量看,農村明顯弱於城市,代課教師主要分布於農村。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分別占到全國中小學代課教師總數的46.23%和87.03,同時農村師資還具有學曆低、隊伍穩定性差及流動率大等弱點,其勢必會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結果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