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務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1 / 2)

任務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教研探索

作者:祝會敏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是近幾年來新興起的一種英語教學方法,它主要是指在教室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有一個規定的具體任務,是學生在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相應的語言知識,把任務型教學與交際教學靈活地運用於英語課堂,進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作者就自己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解做了總結。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任務型教學;交際教學

在我國,課堂英語教學的方法經曆了多種形式,從最初的翻譯法、視聽法、交際法、直接法等,方法樣式很多,但是鑒於其結果,往往不言而喻,學生在考試中分數確實很高,但是實際的運用情況確實無法令人滿意。“高分低能”是人們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總結。2001年,我國頒布了《全日製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它與傳統教學的差異就在於其更加注重以交際活動為核心,聯係學生生活的真實情景。正是由於任務型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在當前的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應用任務型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英語的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新課標教育理念。其實質就是讓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用結合”。

一、角色的轉變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轉變,由原來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組織者、助學者、創造者”,使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1. 組織者。成功的課堂在於高效的組織。在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使他們明白要完成何種任務以及如何完成任務。

2. 助學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而教學本質上是對話,交流,合作等作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習是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學習者,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使自身潛能、創造力等得以發揮,情意得以陶冶,個性得到發展。新課標強調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要求學生不斷拓寬知識麵、提高交際能力、增加文化積累,同時保持自信的學習態度。因此,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應該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應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3. 創造者。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課程調適和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案,以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來激活他們的思維,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源自生活的真實任務有時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沒有直接的聯係,這時教師就要對源自生活的任務加以設計、改進,使其成為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的,與教學內容相符的,並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任務,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