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對政府行政管理的影響
思政研究
作者:何意
【摘要】電子政務是一場運用新的現代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為手段對傳統政務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不僅意味著政府行政管理要進一步地公開和透明,政府要通過網絡去處理屬於其管轄範圍內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務,更意味著傳統的職能式、集權化的政務流程必須再造,才能適應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對現代行政的要求。它的實施,對於行政人員的行政理念、行政方式、行政手段等諸多方麵都會帶來衝擊和革新。
【關鍵詞】電子政務;行政管理;電子政府
一、電子政務含義
電子政務就是指政府機構,運用現代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將其內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通過整合、重組、優化後到網絡上完成,並打破時間、空間以及部門分隔的製約,為社會公眾以及自身提供一體化的高效、優質、廉潔的管理和服務。
二、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
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開始,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探索試驗階段(1973年—1993年)
計算機在我國政府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電子計算機應用。197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下達了“國家計委電子計算中心設計任務書”,提出建設一個全國性的為計劃、統計工作服務的計算機網。
(二)從“三金工程”到“政府上網”發展階段(1993年—2000年)
我國信息化工作正式起步於1993年,其標誌是我國三金係列工程的啟動。1993年12月,在全球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國務院成立了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確立了推進信息化工程、實施以信息化帶動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時決定啟動金卡、金橋、金關等信息化重大工程,由此拉開了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序幕。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由於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突破了部門和地域限製,向交互性和互聯網方向發展。
(三)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10月至今)
2000年10月,我國的“十五”規劃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並將信息化確立為我國產業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確立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方針。我國電子政務由此進入了以網絡應用為基礎的快速發展階段。
三、電子政務對政府行政管理的影響
(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首先,推行電子政務工程後,政府的行政組織結構會產生很大的變化,中間管理層會縮減甚至取消,這將大大簡化行政運作的環節和程序。傳統垂直組織中的中間層級信息傳遞功能被網絡所替代,使信息傳遞迅速、及時,有利於避免在息傳遞過程中引起的信息失真。在同級政府之間,地理邊界和人為的本位觀念的限製也會減少,政府內部能實現統一高效的指揮和管理。其次,網絡時代的信息可以在社會和組織內部為更多的人員分享,越來越多的行政事務可以在較低的層級得到處理,因信息傳遞不及時和傳遞失誤、失真所造成的內部消耗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