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重慶城市蔓延問題
思政研究
作者:孫沛瑄 李巧霞 王路雲
【摘要】重慶市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麵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規模呈現不斷蔓延狀態。本文通過對重慶主城區由內環向二環蔓延的描述,探討該蔓延的形成機理及有效的優化策略,為未來重慶主城區的科學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重慶;城市蔓延;調控措施
一、重慶城市蔓延的概述
重慶作為一個以山地聞名的城市,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城市結構為組團分布,主城包括九個區,分別為渝中、南岸、沙坪壩、渝北、巴南、九龍坡、大渡口、江北、北碚。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主城九區城市建成麵積由419.04k㎡發展到800k㎡。從目前的城市建設趨勢看,重慶主城區建設呈現蔓延趨勢,具體表現為城市建設從內環向二環高速蔓延。根據《重慶市主城區二環區域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二環高速公路全長187公裏,二環與內環之間地區的麵積為1958平方公裏,是未來主城區拓展的重要空間。規劃新增22個聚居區,聚集主城3/4人口,新建5個商圈和17個大型購物中心,重慶將全麵進入建設“千萬人口、千平方公裏”國家中心城市的“二環時代”。
二、重慶城市蔓延機理分析
國內外關於城市蔓延的形成機理存在不同角度的分析,鑒於國情、區情的不同,不同地區的城市蔓延現象發生機理也存在差異。就重慶而言,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闡述。
1.經濟發展
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重慶城市空間快速擴張。一方麵重慶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來自空間的支撐。通過分析重慶市1999一2011年城市建成區麵積與GDP總量變化情況,可以得出重慶GDP總量與建成區麵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變動關係。另一方麵,長期以來重慶城市建成區麵積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人口增長速度,而且較長時期裏建成區麵積的增長快於GDP的增長,這表明重慶城市經濟發展還處於傳統粗放式發展階段,土地利用效率較低。
2.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條件對城市形態及其空間擴張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城市空間擴展在不同的地形地貌環境下,空間擴展需要的成本不同,能擴展的範圍也存在差異。重慶地形向南北傾斜,呈“一山一槽二嶺”的形態,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山地城市。重慶內環主城區受山體和水係的限製,重慶建築物層層疊疊,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由此,“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使得城市基礎設施明顯增多,建設成本相對較高,建設施工難度大,城市土地利用空間演化的速度相對減慢。相對於內環來說,二環可拓展的區域麵積較大,據測算,二環環內麵積2253平方公裏,且地勢也較平坦,這為城區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
3.交通建設
為加強與外部省份的經濟聯係,主城區興建了“二環八射”,“二環”即內環高速公路和外環高速公路,“八射”是指從主城區向四周發散出去的8條高速公路,其次還打通隧道187座,單洞超過3公裏的特長隧道36座,特大橋64座。隨著多條出省高速公路及特長隧道的建設,也刺激了城市土地開發,沿交通道路線土地利用總量不斷增加。重慶主城區內部交通發展也非常迅速,隨著一小時主城的提出以及一、二、三、六號線先後開通,城市建成區呈定向擴展格局,城市半徑將不斷增大,城市麵積的擴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