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及問題研究(1 / 3)

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及問題研究

思政研究

作者:龔玉宇 王雪婷 張茜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與勞動力的流動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熱議和研究的重點,農民工市民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在近年來引起了學界重視。鑒於此,本文擬對我國現階段農民工市民化的基本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論述分析。

【關鍵詞】農民工;城市化;問題

一、引言

農民工是伴隨我國工業化發展而產生的保留有農村戶籍的特殊流動人口,由在當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和外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組成。隨著時間推移,農民工群體出現代際分化,新生代農民工的規模不斷增加,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著主力軍作用。進城務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就被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但在現行的城鄉二元體製下,進城就業農民工並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待遇,農民工的城市社會融合水平整體偏低,引發了諸如鄉村留守、農民工待遇、政府管理等一係列的問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農民工市民化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是解決當前我國一係列社會問題的關鍵,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我國農民工的主體且有強烈的市民化訴求,強調農民工市民化,其特定的對象已然是新生代的農民工。積極穩妥地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角色的轉變既是順應時代潮流、國家政策和億萬農民工意願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的主要內容和重大舉措。現階段加快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生產生活方式向市民的全麵轉化、推進新生代的市民化進程有其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滯後工業化水平,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市民化的主要對象轉向了新生代。在我國推行積極穩妥的城市化戰略背景下,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加快實現市民化對新生代自身、農民工整體及整個經濟社會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二、農民工與農民工市民化

一般來說,農民工主要是指戶籍在農村,身份依然是農民,主要在城鎮從事非農產業、獲取工資性收入的外出務工人員。在國家最近的一些正式文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農民工這樣的表述: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軌時期特殊的產物,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現代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關於農民工問題的定義:農民工是我國改革幵放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些在農閑季節外出打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經濟學家在探討發展中國家的城鄉人口轉移問題時,針對人口轉移的特點提出了“農業剩餘勞動力非農化”和“農村人口城市化”兩個命題。剩餘勞動力非農化是指農業勞動力受到城市經濟發展、非農產業就業擴張的拉動,進入城市,在城市從事非農產業活動;農村人口城市化指勞動力和一般性的農村人口同時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並且享受城市化過程中的各項公共服務,如社會保障、職業培訓等。在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其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上是同步推進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民在轉變為工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城鄉分治的管理體製,城鎮化進程滯後於經濟社會與工業化發展的局麵已嚴重製約了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要提高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增加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使更多的農村人口充分享受城市文明、轉變為城市人口。

三、我國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584萬人,舉家外出農民工3279萬人。本地農民工9415萬人。另外,由於各城市的快速擴張和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推進,城郊村落整體上被城市政府強製融入城市,成為新的城區,城市郊區的農民被置換成新市民,目前我國大約有8000多萬失地農民(王道勇,2011)。

從農民工的就業區域來看,2003年-2008年,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不斷增長,但2009年之後,在東部地區打工的農民工相對減少。2011年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16537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65.4%;在中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4438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17.6%;在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4215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16.7%。分省看,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這4個省吸納的農民工占到全國農民工總數的近一半。從輸出地看,東部地區農民工10790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2.7%;中部地區農民工7942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31.4%;西部地區農民工6546萬人,西部地區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