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展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現狀及對策建議
社科縱橫
作者:白冰月 吳迪
【摘要】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頻發問題,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社區支持農業引入我國。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發展“社區支持農業”較早的北京地區的研究,探求CSA在我國的發展模式,並且就該模式在中國的推廣和發展提出一些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社區支持農業(CSA);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模式是上世紀70年代在瑞士、日本等地發展起來的,是國外有機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簡單地說,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生產者承諾不使用化肥、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按照生產計劃進行生產,消費者則預付全部產品費用,並與生產者共同分擔生產中的減產風險。
隨著化工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過度應用,食品安全問題也在近幾年喧囂塵上。如雙彙集團瘦肉精事件、三鹿集團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這使得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而CSA模式的出現正好迎合了人們崇尚自然,崇尚健康的理念,因而一進入中國就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而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北京的“小毛驢市民農園”,該農園目前雖然規模不大,卻為CSA模式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呈現出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快速推進的勢頭。
一、CSA模式與現代農業的區別分析
1、在生產規模與方式上的區別。現代普通農業是由傳統農業在人們日益膨脹的需求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之下發展而來的,因而其規模通常很大,常常需要有機械化的設備來進行大麵積農業活動,我們可以用規模化、工業化、單一化等詞語來描述它。現代農業的高產,不僅滿足了當地需求,更能滿足更廣大區域人群的需求,甚至滿足部分工業需求。而CSA受限於區域,不能實現跨區域作業,它提倡的是一種接近原始耕作的模式,資源消耗低,資源優化配置比例更高,CSA通常擁有的是小範圍的土地,實行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對環境的保護,依據社區人民生活需求實行有計劃地生產,相比現代農業大規模單一作物,它的作物種類複雜,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可稱之為有機農產品,其數量很少隻能夠滿足社區支持農業中消費者的需求,產出率較現代普通農業低。
2、人際關係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不同。普通農業注重農業生產者之間的互助,農民隻是耕地上的勞動者,他們協力完成農產品的耕種、管理、收獲然後對於這些農產品的去向知之甚少。大部分的農產品通過運營商層層的控製和銷售。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互動僅限於生產層麵。隻有生產者之間的互動和消費者的關係不大,這種關係比較的簡單是單方麵的低頻度的。而社區支持農業所倡導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各生產者之間、各消費者之間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幫助,這種關係是多方麵的也是高頻度的,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緊密的聯係到一起,雙方信息的傳達更為有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信息不對稱性帶來的市場價格混亂和信任缺失等隱患。並且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所得到的有效信息會被應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從而,達成雙方的滿意。
3、關於環境汙染和生態平衡方麵。普通現代農業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為了具備高產能,需要化工產業的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工產業在農業應用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明顯,生產者一味地追求高產出,於是在耕作的過程中增加了化工肥料、農藥、生物改良劑、抗生素、疫苗等的使用,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例如土壤板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水資源汙染、生物變異等。而社區支持農業在這方麵有嚴格要求,它嚴格排斥有毒有害物質滲透到農業生產的任何環節,所以它是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