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結構主義角度解讀當下網議熱題:“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社科縱橫
作者:單全領
【摘要】當下,網絡上由最近發生的一些“老人事件”引發了熱議話題“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圍繞這個話題,網民對“老人”群體以及“壞人”群體進行了身份的定位,把整個“老人”群體先驗性地定義為壞人,或固化地把“壞人”群體當成至始至終的壞人。後結構主義是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率先在法語世界崛起的一股學術思潮。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認為身份以及認同不是先驗的和僵化的,而是在複雜的社會過程中被不斷重新定義與再生產的。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本文欲對“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這一話題進行解讀和批判,並嚐試對“老人事件”給出一種新的解構。
【關鍵詞】後結構主義;身份定位;“老人群體”;“老人變壞”;“壞人變老”
一、引言
最近,網絡上出現了很多“老人事件”,一時間關於老人和年輕人之間衝突的一些新聞在網上不斷。先是唐山老人的廣場舞打擾到附近學校,高中生站立抗議,卻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緊接著,廣東汕頭兩名高三學生扶起了騎電動車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誣陷訛詐,報警後才獲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為女孩不肯為其讓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撻伐之餘,有網民感歎,“老人變壞了”,但馬上有人更正了一下這一結論,“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引起了一片共鳴。圍繞這一討論,網絡上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老人變壞了;二是壞人變老了。網民們對“老人”群體以及“壞人”群體進行了身份定位,把整個“老人”群體先驗性地定義為壞人,或固化地把“壞人”群體當成至始至終的壞人的。本文以為這樣的觀點是先驗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
本文的目的在於從後結構主義的角度對“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這一話題進行剖析與批判,並嚐試性的對最近發生的“老人事件”給予另外一種解讀。本研究對於運用後現代主義理論解讀中國當前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還原“老人”群體的本來身份以及引導人們如何正確看待“老人事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後現代主義理論
後結構主義是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率先在法語世界崛起的一股學術思潮亦是歐洲大陸哲學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馮、崔,2010)。它是時代的產物,其產生具有曆史必然性。後結構主義的兩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大師有米歇爾·福柯以及亨利·列斐伏爾。
本質上來講,後結構主義是一種理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各要素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論,同時亦是進行社會分析與文化分析的一種重要的視角與方法。其解釋的任務在於事物的本身和闡讀過程,現實必須作為一個文本來解讀。錢俊希(2013)以為,後結構主義者拋棄了結構主義的簡化主義方法論,反對傳統結構主義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客觀性和理性問題的辨析上,企圖恢複非理性傾向,追求從邏輯出發而得出非邏輯的結果,揭示語言的規律。
在後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之中,有兩大基本的觀點值得關注。首先,後結構主義堅持解構的觀點,即否認結構主義中的二元對立(Lefebvre,1991)。第二,Deleuze(2004)認為在後結構主義的視角之下,任何社會主體的屬性、身份以及認同都不是先驗的、僵化的或一成不變的,亦不存在一個固化的概念與知識的體係去先驗性地定義身份的社會與文化意義。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對傳統身份認同理論的批判。這也是本文欲運用的理論觀點。
當下,網絡上由最近發生的一些“老人事件”引發了熱議話題“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圍繞這個話題,網友對“老人”群體以及“壞人”群體進行了身份的定位,把整個“老人”群體先驗性地定義為壞人,或固化地把“壞人”群體當成至始至終的壞人。從解構主義角度來看這些觀點都是先驗的、固化的。
三、“老人事件”主要觀點解讀與評述
(一)、觀點一:“老人變壞”
1、觀點與論據:
(1)、觀點:“老人變壞”
(2)、論據:
a、“老年人不講道理、“變壞”的原因被歸咎於社會的發展,認為正是因為社會變得越來越開放、複雜甚至浮躁,才造成以前那麼純樸的老年人現在變得如此這般的不講道理。
b、“老人變“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時期他們的生活、經曆已經所接受的教育,很多老人在成長時期都經曆過數次的政治運動,而這些運動曾經把人性中最惡的部分激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