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曆史文化類紀錄片發展研究
社科縱橫
作者:王孫靖
【摘要】電視紀錄片是電視屏幕上最富有文化品味的節目,它與電子媒介結合後產生的混合能量,使它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憑借來闡明、解釋曆史和溝通彼此的強有力手段。對電視紀錄片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本身就極富有文化曆史韻味的曆史文化類紀錄片。曆史文化類紀錄片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曆史文化類紀錄片;中國;發展
在改革開放後,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和中外文化交流廣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推進,各種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也開始先後走進中國,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和生產逐步擺脫了長期滯後的局麵,並在20世紀末達到了一個高潮。進入2000年後,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生產迅猛發展,尤其是曆史文化類紀錄片的數量開始逐漸增多,較之以往的曆史文化類紀錄片有很大的變化和進步,如中央電視台在新世紀推出的《複活的軍團》、《新絲綢之路》、《再說長江》、《故宮》等。與此同時,專家學者對中國曆史文化紀錄片的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也有相當大的提高。
在對中外紀錄片的發展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後,筆者力圖通過運用歸納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站在文化學、影視藝術審美學和市場學的視角,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直到新世紀初在主流媒體中播出並在受眾中有一定影響的電視紀錄片的特征和興衰變化的原因的考察,特別是對中國曆史文化紀錄片20年來價值取向以及它在商業化市場化進程中如何發展等方麵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前蘇聯美學家卡岡在其《藝術形態學》一書中闡述了整個藝術世界的結構。所謂藝術形態就是藝術形式中介的要素、結構及整體藝術形態規範係統。曆史文化紀錄片作為藝術當然也具有所有藝術所共有的特性,因此,藝術形態學的基本概念同樣也使用紀錄片,也就是說在紀錄片的形態構成中同樣遵循著藝術的一般形態規律。但是曆史文化類紀錄片還有自身的獨特性,曆史文化紀錄片的形態就是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以時間或空間連續為原則,以影像為媒介的一種對現實真實記錄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曆史文化紀錄片的形態,一是從個體的角度,即某部曆史文化紀錄片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形態;二是從曆史文化紀錄片整體發展的角度,即曆史文化紀錄片在其自身發展過程和成長環境中所呈現的不同表現形式。從整體角度看,可以把我國曆史文化紀錄片形態分為:曆史形態,即我國曆史文化紀錄片從出現、發展、衰弱、崛起到逐漸各個變化發展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文化形態,即曆史文化紀錄片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不同的文化時期所呈現出的形態;審美形態,即曆史文化紀錄片被作為審美藝術對象的不同審美表現形式。
20世紀初期,中國紀錄片便已出現。由於中國近百年的特殊性,20世紀中國的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和風格與國際紀錄片的發展迥然不同。而真正意義上的曆史文化紀錄片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興起,代表作品1980年《絲綢之路》,繼《絲綢之路》後,曆史文化紀錄片的創作熱潮才開始。所以說上個世紀80年是中國曆史文化紀錄片的興起階段。
進入90年代,關注個體的人,關注在現實的社會曆史條件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逐漸成為國內紀錄片創作者們的共識,因此中國曆史文化題材的紀錄片相對偏少。故該時期則是中國曆史文化紀錄片發展的低穀階段。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民族自豪高的增強,曆史文化題材類型的紀錄片的創作重新崛起,《鄭和下西洋》、《故宮》、《再說長江》、《複活的兵團》、《舌尖上的中國》等的開播引發中國甚至外國觀眾的強烈讚美。可以說,21世紀是中國曆史文化紀錄片發展的高潮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