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紙質媒體移動客戶端的編輯設計
行業科技
作者:張昊
【摘要】當下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等成為重要的傳媒形態,給傳統的紙質媒體帶來巨大衝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移動終端的新聞客戶端獲取信息,紙質媒體的新聞客戶端也應順應媒介融合所趨,尋求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之路。本文以《周末畫報》iWeekly為例探討紙質媒體移動客戶端的編輯設計,以期提高紙質媒體的競爭力。
【關鍵詞】移動客戶端;iWeekly;差異化競爭;用戶體驗;極簡主義設計;多媒體複合信息傳播
一、研究背景
數字化信息時代下,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成為重要傳媒形態,移動互聯網市場空間正逐步釋放,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衝擊。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0.0%。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智能的移動終端,它主要是指具有操作係統和多種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自2010年1月蘋果公司發布iPad平板電腦後,中國的一些主流報刊如《人民日報》《南方周末》等也紛紛在iPad上推出新媒體版。《中國傳媒藍皮書(2013)》指出:“目前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新聞資訊類APP應用超過1300個”,其中“有傳統媒體背景的新聞資訊類APP在其中占47%,近半壁江山”。不過,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3年3月中國新聞客戶端下載量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新聞客戶端市場排名前六的客戶端及其下載量份額依次分別為搜狐新聞(31.8%)、網易新聞(18.0%)、騰訊新聞(10.2%)、百度新聞(5.6%)、鳳凰新聞(5.6%)和新浪新聞(3.5%)。由此可見,門戶網站及百度搜索引擎占據了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大半市場,而紙質媒體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境況則較為尷尬,若想搶占移動互聯網市場,仍麵臨不小壓力,如何編輯設計紙質媒體的移動客戶端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以iWeekly為例
iWeekly是《周末畫報》新媒體版,該應用在iPad、iPhone及Android平台上同時發布。筆者以iPad平板電腦為終端平台分析紙質媒體移動客戶端的編輯設計。
客觀地說,平板電腦並非專門的新聞傳播工具,但其帶來的新聞閱讀體驗和移動傳播效果卻對傳統媒體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帶來了一種基於數字技術的新型編輯模式。具體來說,從編輯設計角度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通過避開紙質媒體的劣勢,將紙質媒體的優勢與移動終端特性相融合,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平麵媒體因為定期、定點出版,所以存在時效性不強、受地域限製等缺陷,移動客戶端可以在有規律地發布信息的基礎上實現對重大事件的實時傳播、跨地域傳播,並在第一時間實現信息的交流互動。iWeekly在重大新聞及突發事件方麵可進行新聞推送,不僅增強了新聞時效性,也提高了公眾對媒體的認知度。
(二)差異化競爭
碎片化是融合時代信息發展的一大趨勢。海量信息的存在及其獲取路徑的便捷性使用戶更傾向於碎片化閱讀,這直接導致用戶對信息的持續關注度和注意力下降,再加上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如何在瑣碎同質的信息中提升媒體的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紙質媒體的移動客戶端要摒棄內容的簡單平行複製,通過差異化競爭,充分發揮自身原創能力和權威性。
iWeekly並非是《周末畫報》內容的平行複製堆砌,其內容豐富,涉及廣泛,囊括了時尚資訊、科技前沿、人文思考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麵。其新聞板塊以國際新聞為主,與國內其他紙質媒體相區別,定時發布包括《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時代》等多家權威媒體在內的頭版頭條資訊,觀點獨特,有深度。該客戶端的專題可讀性較高,文章經專業人士精心編譯,再由編輯處理後發布,其國際化視野和客觀立場為其贏得了眾多訂閱戶。2011年6月,iWeekly宣布已獲得超過200萬iPhone讀者及100萬iPad讀者,後者也使得iWeekly成為首個突破百萬用戶的iPad中文媒體應用。該客戶端的欄目也根據需要重新進行編排設置,該新聞客戶端是兼具自身編輯內容和設計理念的數字化新聞客戶端,具有較強的原創能力。
(三)從用戶角度出發,注重用戶體驗
1、社交化
受眾可通過移動客戶端分享新聞資訊,實現新聞產品與社交平台的對接,社交化特征明顯。用戶可點擊iWeekly右上角的箭頭按鈕,以郵件形式發送他人或通過新浪微博分享,不過在用戶反饋方麵,比如評論、投票等還較為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