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三角旅遊聯合開發的思考
理論研究
作者:柯心蕊
【摘要】“中三角”無論是在地理還是經濟上,在我國都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旅遊業的發展模式和機製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熱點話題。伴隨著經濟區域一體化趨勢,跨區域的旅遊合作也已經展開,但由於旅遊統籌協調開發不夠,競爭和管理無序,低水平重複建設等問題,導致區域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因此應加強中三角地區區域旅遊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和疊加,以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提高中三角地區旅遊業發展水平,從而帶動提升中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中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發展模式及途徑
一、中三角地區區域背景
(一)中三角地區簡介
長江中遊城市群即“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國內陸最大城市武漢為中心城市,長沙、南昌、合肥為副中心城市,以武漢城市圈、襄荊宜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經濟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經濟發展地區,以浙贛線、長江中遊交通走廊為主軸,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國家規劃重點地區和全國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中三角地區區域特點
1.區位優勢明顯
在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四個特大城市武漢、長沙和南昌、合肥,呈“品”字型分布,分別為四省的省會和中心城市,是四個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為“四核”);並以四核為心形成武漢都市圈、長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皖江都市圈共四大都市圈(是為“四圈”);四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帶動周邊地域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量、是推動四省經濟的發動機和“中部崛起”的增長極(是為“四極”)。
2.政府的大力投入與支持
目前,國務院批複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把“中三角”列為國家層麵的重點開發區域,是內陸地區唯一跨三省的重點開發區域,構建“中三角”有利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打造中國第四個經濟增長極。中三角區域旅遊的發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其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經濟基礎雄厚
湘鄂贛三省經濟最近幾年呈持續增長態勢,值“十二五”時期開局之年2011年,初步核算,江西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8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湖北完成生產總值19594.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湖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35.19億元,增長12.8%。
4.交通發達
交通方麵,中三角地區公路、水路、鐵路以及航空等交通便利,能夠滿足基本出行要求,且在不斷的發展中,往返於各地的交通時間正在不斷縮短,更說明區域內部交通的便捷性。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裏之內。
(三)中三角地區旅遊資源概況
1.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品位較高
中三角地區有世界遺產6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1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86個(其中4個為國家示範森林公園)和上百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度假區。
2.旅遊地空間接近,交通便利
中三角地區在地域上具有關聯性和整體性,交通發達,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十分便利,是我國交通網絡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未來幾年,武漢、長沙和南昌3個中心城市之間將形成“一個半小時同城圈”。
3.旅遊中心城市的形成
中三角地區旅遊經濟聚集的直接表現就是旅遊中心城市的形成,這是旅遊經濟區域化的重要特征。不僅中三角旅遊經濟圈原有旅遊城市自身旅遊規模不斷擴張,並且又出現眾多的新興旅遊城市。這些眾多的旅遊城市形成了層次清晰的旅遊圈層結構。
二、中三角地區區域旅遊合作現狀
2004年9月,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5省簽訂了《赤壁宣言》旅遊合作協議,宣布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中部旅遊經濟共同體;2005年是紅色旅遊大發展年,鄂豫皖三省在國家旅遊局的規劃下,協力打造大別山紅色旅遊區;2006年3月,參加中部六省旅遊協作年會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6省旅遊局官員簽署了《中部旅遊合作框架協議》;2007年3月,湖北省旅遊局對外宣布,將與中部其他5省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山水、宗教、三國文化、紅色等4個旅遊精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