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轉型背景下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體係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張群 李一鳴
【摘要】創業政策以提高國家或者區域內創業活力水平,以及為新企業的出現創造有利的環境為政策目標,本文在轉型經濟的背景下,研究創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內容和保障措施。在此體係的指導下,提出了我國創業政策現狀、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兩方麵的我國創業政策體係的具體內容,並且提出了政策體係實施保障措施。
【關鍵詞】經濟轉型;創業政策體係;體係建設
1 我國創業政策現狀
從中國的國情來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階段處在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階段過過渡的時期,人口就業壓力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高於知識創新型產業。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方麵來看,市場經濟的建設取得較大的進步,但是計劃經濟體製遺留下來的種種弊端,比如勞動力市場不靈活等仍然存在於國民經濟生活中。從中國的文化來看,中國數千年“輕商”的思想觀念阻礙著人們對創業的追求;創業文化淡薄,輿論對創業英雄的宣傳力度小。
從構成創業發展的各種基礎設施來說,比如說市場經濟欠發達,企業進入或退出的程序複雜。金融體係不發達,融資困難往往成為創業者創業的主要難題。創業教育落後,法律體係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破產法等需要進一步完善。
2 我國創業政策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創業活動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而中國創業政策的製定又缺乏理論上的係統思考,造成創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創業水平相對較低。
2.1 創業融資難,融資缺口大
根據中國創業觀察報告的研究,初創企業時常是無資信、無固定資產,想從銀行獲取貸款相當困難,這一問題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另外,由於中國90%以上的中小企業是私營企業,在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係中,初創企業融資除了受到“重大輕小”的“規模歧視”外,還要受到“重公輕私”的“所有製歧視”,融資難度更大。
2.2 有效規避創業風險的機製不健全
初創中小企業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與大企業相比承擔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有關研究表明,約有50%的中小企業在創立的3年內死亡了,在剩下的50%企業中又有50%的企業在5年內消失,即使剩下的這1/4企業也隻有少數能夠熬過經濟蕭條的“嚴冬”。創業投資的介入不僅幫助初創企業融資,還能憑借自身經驗,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而中國創業投資發展的相對滯後,既不能為創業企業提供足夠的融資支持,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分散風險的製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