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司馬遷的英雄觀淺析(1 / 2)

司馬遷的英雄觀淺析

理論研究

作者:郭帆

【摘要】提到漢代文學,我們總不會忘記司馬遷,他一生坎坷艱辛,受盡磨難卻從不放棄,他用盡一生的心血,留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部鴻篇巨著記錄了許多英雄事跡和英雄形象,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英雄既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也是司馬遷內心英雄觀的寫照。

【關鍵詞】司馬遷;英雄觀

一、英雄形象分析

中國自古就有很重的英雄情結,劉紹在《人物誌》中將“英雄”精辟的定義為:“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互相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中國然後乃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英雄就是智與勇的結合,英雄,既聰明於人,又膽識無雙,他們是標杆,是模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英雄又分了幾個類別。

(一)磨難英雄

司馬遷筆下受盡磨難的英雄有很多,王濤認為他們的大部分是“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誌士”,大部分學者認為,藺相如是這些人物中的一個典型,他原是地位底下的舍人,在趙國受到秦國威脅,國難當頭之際,他挺身而出,親自護送和氏璧到秦國,當他奉壁麵奏秦王,見秦王將壁“傳以示美人及左右”而“無意償趙城”時,他假說“壁有暇,請指示王”而將壁誆了回來。他“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厲聲斥責秦王的無禮無信,並警告秦王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壁俱碎於柱矣!”說著就“持其璧睨柱,欲以去柱。”在澠池之會的時候,他同樣冒著生命的危險在如狼似虎,險象環生的環境中為趙國贏回了尊嚴,保住了國威,明代淩稚隆評價說:“相如澠池之會,如請秦王擊缶,如召趙禦史書,如請鹹陽為壽,一一與之相匹,無纖毫挫於秦,一時勇敢之氣,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於此等處,更著精神。”清代的李晚芳的看法是:“觀其寫持璧睨柱處,須眉畢動;進缶叱左右處,聲色如生。奇事編得奇文以傳之,遂成一段奇話,琅琅於汗青糜間,千古凜凜。”淩稚隆與李晚芳不約而同的對藺相如澠池之會的表現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說明了藺相如為趙國之舉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悲劇英雄

侯計先在《司馬遷與他陛下的悲劇英雄——讀《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中曾經提到:“司馬遷的《史記》,寫活了那個時代的兩個悲劇英雄,一個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則是漢飛將軍李廣。”李廣,漢朝名將,才氣“天下無雙”,一生皆在邊關戍敵,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長達45年,驍勇善戰,謀略過人,以致匈奴聞風喪膽,稱之為“飛將軍”。但是一輩子沒什麼戰功,落得“李廣難封”,侯計先在文章中說他“立誌喋血沙場、馬革裹屍,卻一生未得封侯,輾轉任職,始終隻是個太守,風燭殘年還請纓作戰,終難料小人私心,行軍迷路,毫無戰功,一代將星“引刀自剄”,了此傳奇一生。”對於他的悲劇命運,黃樸民是這樣看待的:“對匈奴的侵擾,漢武帝采取積極反擊的措施,運用騎兵集團縱深突襲的戰法,對匈奴貴族勢力實施殲滅性打擊。在這一重大戰略轉變形勢麵前,李廣作為在對匈奴消極防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將領,顯然,“江郎才盡”,無力承擔統率漢軍大規模反擊匈奴的重任……李廣隻是一名鬥將,而非真正大將之材。他明顯疏於戰略戰役指揮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程奔襲、機動作戰,而這一點正是他的致命弱點。”楊寧寧認為:“在漢匈戰爭中,與同期的衛青、霍去病相比較,李廣有勇無謀,屢為敗軍之將,與軍功無緣,這是導致“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