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資本論》
理論研究
作者:劉奉潔 董曉
【摘要】《資本論》源起於對於當時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在後人的分析中,常常將馬克思筆下的思想歸納為從生產關係中闡釋人類曆史的必然走向。本文將結合馬克思的《資本論》對“規訓與形塑”的理論進行探析。
【關鍵詞】資本論;形塑;規訓
一、規訓和形塑,讓理論映照現實
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予的論述,對於利潤和剩餘價值的貪婪,導致資本迫切要求勞動力創造出遠遠高於他們本身獲取的價值。於此同時,“時間的原子就成為了利潤的原素”,基於利潤的渴求,就必須要求工廠建立嚴密的製度體係,例如監視、獎懲、脅迫或壓抑等,用來規訓工人,從而“保障對每一個時間原子的控製”,達到時間對於勞工的絕對主宰,這就是我理解中的“時間霸權”。
同樣的,在這整個規訓的過程中,工人也自願或強迫地完成了其對於自我的重新的“形塑”過程,完成了身份的轉換和認同。從“自由人”、“健全人”、“自由勞動力”中脫出,意識到自己(或者說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從而順利變成“勞力”、“商品”,並匍匐於資本與資本家的控製之下,“靠出賣勞動換取生活必需”,卻仍舊遭受十分苛責的剝削。
延伸而言,潘毅教授的《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就可以更加實際的理解和運用。中國女工們在打工中,在工廠中,無時無刻不是接受著規訓(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麵進行),又每時每刻在進行著形塑(從身份認同和社會接納兩個方麵進行)。
如書中所描述,資本為了追逐最大利益,多重方麵對於女工進行著規訓:①重複命令的機械進行以及工人手冊的強迫閱讀,建構起權威性;②歧視性語言的熟練運用以及固定頻率的訓導會議,迫使女工產生自卑心理,獲取話語權;③刻意地建構地方及血緣,通過族群身份認同機製壓抑整體抗爭集群效應;④通過“藥物”創造神秘性以控製“月經政治”,控製女工身體機能。
這種規訓,簡單粗暴,效果卻顯而易見。全方位的規訓,導致女工漸漸“失去了對於自己的自決權”,使得管理者慢慢、默默、緊緊地徹底控製住了“女工”這一群體,使其漸漸服從於資本構築的製度,形成“集體失語”的局麵(不僅僅隻是指話語權,是指更廣義上的權力與權益),從而有利於工廠的管理與資本主義的剝削,最終達到“異化勞動”以及“資本奴役勞動”的目的。
與此同時進行的,就是女工們自我形塑的完成。機器、流水線、泰羅製,這些現代化的生產手段和管理方法在細致研究和精心設計之後,將整個生產流程細致化、簡單化、重複化。女工們所能做的就是嚴格遵守工藝流程,機械重複製作章程,成為沒有思想的工具而已。
當我們將現實和理論一一比對之後,讓我們來普遍衡量規訓和形塑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措施也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女工們普遍感到自己是一件“商品”,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生存。通過“資本規訓”、“自我形塑”以及隱性卻無處不在的“時間霸權”,資本及其所有者完成了目的,瘋狂壓榨女工,壓榨並奪取她們創造的剩餘價值。
二、當平庸對話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