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構圖與布局
理論研究
作者:呂傳文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它是以墨為主要的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背景的具有中華名族特色的獨特畫種。它的曆史已傳承幾千年,是中國藝術的神聖代表,它是兼具精神和哲學的內涵與氣質。中國畫是建立在藝術想象的基礎上的藝術創造,極具表現力,以它嚴整的形式構圖,巧妙地布局和美學精神,通過虛實相生,氣韻的完美結合,進行意象的創造,意境的升華,從而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底蘊。構圖在國畫稱為布局或章法,它是畫麵景物位置的配合,也是畫中骨格的表現。構圖的好與壞,不但影響整幅圖的質素,更影響到它的價值和地位。
國畫於構圖中最大的特點並非西洋畫的大小對比,斜線構圖等的理論,而是首推它的畫麵景物視點問題,國畫的透視點是無固定的,畫麵中可以有多層次的表現,視力不逮之處也可將它呈現於畫麵之上,從而做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畫麵。除此之外,還有大小對比,斜線構圖,甚至是虛實的搭配,賓主之分,前後遠近的描繪,皆遵從美學原理與法則,這些都是國畫構圖優越的表現。你必須在畫麵所用的物品之間建立某種聯係,這種和聯係可能成為畫麵的主題——具有田園生活的特征。
作者在作畫的時候總要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和當時的那種激動,在一觸即發的時刻捕捉到事物的特點,對它有了某種理解和某種感情,要用具體的形象將它表現出來,即將事物在頭腦中進行反複的思考,將其吸收並融化,在頭腦中進行多次的修改成熟後,再安排畫麵如何的組成,如何的定位。
中國畫的布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構圖”,古人謂之為“章法”。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稱為“置陳布勢”;南齊美術理論家謝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經營位置”;唐代張彥遠則將“六法”中的“經營位置”稱為“畫之總要”。這表明布局對中國畫創作典型化過程的重要性,它無疑是中國畫藝術表現技巧最基本的方麵,每位有成就的中國畫家在創作作品中進行布局時都是“慘淡經營”。中國畫較之西洋繪畫藝術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中國畫布局具有主觀性和靈活性。中國畫與西洋畫是二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一般說來中國畫講求以線造型,西洋畫講求明暗造型;中國畫寫意,西洋畫寫真;西洋畫講求焦點透視,而中國畫講求散點透視(或移動透視)。這些方麵決定了中國畫布局形式比西洋畫更富有主觀、隨意和靈活性。現代中國山水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長江萬裏圖》一紙長卷將浩浩萬裏長江盡收眼底;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則突破時空限製,將不同時間的各個情節巧妙安排在同一畫幅空間,把繁雜的“夜宴”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上敘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動透視的形式表現的。
當我們在畫畫的時候,在畫麵上如何的將要畫的布置陳設的合理和妥當,應該和一杆老秤一樣,要求作畫的時候在變化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變化,這就要求在墨色的色的深淺,物體的大小和距離的遠近上求得平衡的變化,在變化的同時又顯得那麼的協調,但是在一幅畫中不能出現平行或者是對稱的,那樣的話就會顯得那麼的僵硬和死板。清代,惲壽平提出了“疏密論”:文徵仲述古雲,看吳仲圭畫,當於密處求疏,看倪雲林畫,當於疏處求密……餘則更進而反之曰,須疏處用疏,密處加密“。畫中有密處,也有疏處,按不同的對象,主要部分詳密,其他部分疏簡。一般意義上的繪畫,是根據景物的不同設置疏密的情況,這是符合客觀情理的疏密。另一種藝術是加工的疏密,全幅布局可以繁密或疏簡,但必須使畫麵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謂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疏密與繁簡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繁不一定密,簡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這就是布局中所謂的繁簡和疏密相間,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巒重疊,簡疏的畫中疏樹橫坡,如王蒙與倪雲林的畫,一密一疏,各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