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學的話語蘊藉性質
理論研究
作者:翟桃
【摘要】文學的審美意蘊在文本中表現為文學話語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蘊藉狀態,這種狀態與文學話語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層次組合有密切關係。相對於感性欣賞而言,在文本層麵對於話語蘊藉屬性進行理論分析,能夠更好地認識文學的審美屬性。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話語蘊藉對每個讀者都有所不同的領悟,所以,當我們在賞析一部作品時應該全麵的,公正的去賞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讀,才能讀出作者創作的初衷
【關鍵詞】文學;審美意蘊;話語蘊藉;平凡的世界
一、文學話語的蘊藉屬性
文學活動作為處於特定社會“語境”中的“說話人”與“受話人”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過程,其五要素(說話人、受話人、文本、語境和溝通)無一不是存在於話語係統中,由話語係統蘊藉而成。可以說,離開話語係統的蘊藉便不存在文學活動。文學活動作為話語蘊藉,主要是指文學的屬性和意義存在於特定話語係統的創作和接受過程中,仿佛具有無限的生成與闡釋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的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藉性質。文本,即有待閱讀的具體對象,毫無疑問是由話語係統(語詞、句子、意象、音調、風格等的複合體)的蘊藉構成的。比如抒情人、敘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蘊藉於文本中。可以說,離開話語係統的蘊藉便無所謂文本。文本作為話語蘊藉,則是指文本內部由於話語的特殊組合仿佛包含有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這就是說,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義似乎是無限豐富的。劉勰把“醞(蘊)藉”作為評價文學作品成就的重要標準之一,他曾經對文學話語的蘊藉屬性進行過研究,他在《文心雕龍.定勢》中談到文學作品中的“蘊藉狀態”:圓者規體,其勢也自傳;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是以模經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泛蘊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一)文學話語蘊藉的特征
一是言約旨遠,含蓄凝練。具體體現在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話語中,使讀者從有限中體會無限,突破言意的矛盾,達到文學藝術言說有限而審美意蘊無限的境界。所謂:“言近而旨遠兮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己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裏,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優秀的文學語言,就具有這樣一種簡煉、蘊蓄的美,給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回味的審美空間。
二是模糊朦朧,含混多義。“含混”是文學話語使用中的歧義、複義或多義等現象,它體現了文學話語的蘊藉特征,在表麵單義而確定的話語中,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義。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有多種理解可能。所以,“含混”不是晦澀難懂,而是一種合理模糊,產生文學藝術特有的模糊朦朧美感效果。
(二)文學話語蘊藉的審美效果
文學話語蘊藉的審美效果實質就在於以有限的事物呈現無限的蘊含,以有限言說無限。所以,文學話語以一種言約旨遠的方式,形成簡練、蘊蓄的美,達到審美的超越,而不拘泥於文本中所呈現的事物,重在誘發出隱藏在其背後的深遠意蘊。概言之,文學話語蘊藉所意味著的審美意義的無限性和想象的空間,對讀者更加富有召喚魅力。由此,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隻能以話語蘊藉這一特定形態表現出來,我們常說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正體現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