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學巫術發生說探討
理論研究
作者:周紅兵
【摘要】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類早期認識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自身,更無法支配自然界,於是便寄托於巫術,采用一些儀式,使巫師由人過度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通過神話巫師自身的方式,一是使得巫術與原始社會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有了密切的聯係,二是“解釋”了一些當時人們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得當時的人們有了一種信仰,並且在這種信仰的基礎上團結起來,並且在精神上的有了寄托和安慰,三是儀式過程中的許多祭祀方式慢慢演變為一種文化方式,並慢慢發展,成為了文學發生的源頭。
【關鍵詞】生產力;信仰;團結;社會發展;思考
在我們探討巫術發生說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有哪些主要學說,然後在闡述我的觀點:文學發源與巫術。
一、勞動發生說
在我們這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國家來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還是找有很大市場的。如果說藝術的起源都有一定的實用背景,史前藝術無不帶有實用功利的深刻烙印的話,那麼它與解決人類最基本的需要的生產勞動實踐便結有不解之緣,大量考古學、人類學的資料說明,史前藝術的產生常常與原是一個抽象,但是隻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始生產勞動相關,甚至它本身就是原始生產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生產勞動,很難設想藝術的產生。馬克指出:“生產一般定下來,免得我們重複,它就是一個合理的點當然占有最大的市場,馬克思認為,文學起源於生產勞動。如果說藝術的起源都有一定的抽象。不過,這個一般,或者說,經過比較而抽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別有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於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有些〕規定是最新時代和最古時代共有的。沒有它們,任何生產都無從設想”。(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8頁。)馬克思所說的“任何生產”當然也包括藝術生產。如果加以深入考察的話,則不難發現,原始生產勞動的規定性在推動藝術起源的各個方麵都有所表現。
二、摹仿發生說
這是一種古老的學說,源於古希臘哲學家。這一學說認為,文學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外在事物進行摹仿的本能。德謨克利特和亞裏斯多德是這一理論的首倡者。德謨克利特說:“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12頁。三聯書店,1957年版。)亞裏斯多德更明確指出,摹仿是人從兒童時期起就表現出來的天性,他說:“一般說來,詩的起源仿佛有兩個原因,都是出於人的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於人最善於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人對於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亞裏斯多德:《詩學》,《詩學·詩藝》第1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三、遊戲說
此說主要認為發泄過剩精力的遊戲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根本原因。此說最早來自康德,康德認為,包括文藝在內的審美活動是非功利的、自由的活動。後來席勒和斯賓塞對康德的這一觀點加以發揮,正式提出了遊戲說,被稱為“席勒-斯賓塞學說”。王國維受西方有關學說影響,在文學起源問題上也同意“遊戲說”,論述也頗為周詳:“文學者,遊戲的事業也。人之勢力,用於生存競爭而有餘,於是發而為遊戲。婉孌之兒,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無所謂爭存之事也。其勢力無所發泄,於是作種種之遊戲。逮爭存之事亟,而遊戲之道息矣。惟精神上之勢力獨優,而又不必以生事為急者,然後終身得保其遊戲之性質。而成人以後,又不能以小兒之遊戲為滿足,於是對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觀察之事物而摹寫之,詠歎之,以發泄所儲蓄之勢力。故民族文化之發達,非達一定之程度,則不能有文學;而個人之汲汲於爭存者,決無文學家之資格也。”(王國維:《文學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