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所謂,可是別人呢?”餘渙箐反駁:“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篤信上帝的世界,平均每10個人裏就有7個絕對相信上帝的存在,超過45%的人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在過去6000年內創造出來的。普羅大眾需要一位慈愛善良、萬知萬能的在天之父,他們不願赤-裸-裸地晃蕩在冰冷默然的宇宙裏,獨自麵對各種已知和未知的危險、解決自身的問題和缺陷,以及自己給自己糟糕的選擇擦屁股,這會使他們感到無比的孤獨。得到保護性擁抱的渴望太強烈了,如果硬要在真相和信仰之間二選一,多數人寧可接受信仰,畢竟信仰能給予他們歸屬感和安全感,幫他們逃避那個黑暗、混亂、無意義的宇宙,很多人信教的原因正是他們無法接受‘我的存在毫無意義’這個殘酷的事實。人新世有位智者說過一段話—— 他說得太好了,我不能易一字——‘在這個渺小得不值一提的地球上,無數人活過,站立過,行走過,奮鬥過,掙紮過,愛過,恨過,快樂過,痛苦過……在熵的魔影裏,他們無一例外化作了塵埃,無論你是富人還是窮人,是帝王將相還是無名小卒。難道這就是生命?我們活著,愛著,奮鬥著,掙紮著,就是為了在幾代人之後被完全遺忘?我們擁有的不過是短短一生未必快樂的歲月,如此奮鬥有意義嗎?生命是不是毫無意義?這一切是如此可怕,人們會本能地選擇逃避,選擇篤信能使他們超越現實限製的升入極樂的承諾。這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你嘲笑它,就是在揭露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內心裏那種不敢麵對的恐懼。’—— 既然如此,你還問我為什麼我們要掩蓋真相?”
“可是蟹神教根本沒證據啊!”利維分辯道。
餘渙箐冷冷一笑:“你沒聽明白嗎?就‘人’對世界的體驗而言,主觀感受遠比客觀事實重要得多。宗教信仰是逃避主義的終極結果,有沒有證據算個毛?況且沒有證據正是宗教的最大魅力,往往是教義越神秘,人們的信仰就越強烈。什麼叫信仰?信仰就是你隻管信就是了,別多問也別多想,隻要心無旁騖去信,你就會很爽很舒服;想太多你就糾結痛苦去吧。宗教的吸引力來自於人的情緒,這是一種心理需要,是人的本能的產物;信仰折射出的是人的願望,人們願意相信某種事物存在,不論它是什麼,或者有沒有證據。”
“可我們有理性,有科普,有宣傳教育啊!”利維死到臨頭還不認輸。
“又來了!理性?感性是天生的生物本能,可理性是嗎?多數人一輩子也建立不起完善的理性思維!至於科普,我們辛辛苦苦搞了上百年科普了,到頭來普通CRAB中有科學素養的還不足3%!這個數字為毛這麼低?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受眾的抗拒—— CRAB繼承了人類一種極端強大的本能,那就是當事實真相衝突到你的既有觀念時,你非但不會皈依真相,反而會固守既有觀念,對真相視而不見,甚至質疑它、反彈它、抨擊它。
“具體到科普上,絕大多數人對科學的態度實質上是這樣的:科學若是支持我的既有觀念,那麼科學說的就對,我的觀點也更加牢固不破;若科學和我想的不一樣,那科學就是錯的,科學家全都是忽悠人的騙子—— 不管科學和他們的想法一致不一致,他們在接受科普後都對自己的既有觀念更堅定了。這是愚昧嗎?不!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自我保護反應:當你發現新信息與既有觀念不符,你總會傾向於先否定新信息,以維護自己遵循已久的‘正確’觀點。想想看,感性、經驗、文化傳統、長幼尊卑、輿論壓力、宗教信仰……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它們始終和你形影不離。理性呢?誰的理性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哪個父母會從小教你說:‘娃兒啊,要理智!要理智!’結果當你日後需要理性時,理性每每與你的既有觀念發生衝突,沒完沒了地在你頭上打板子,迫使你認錯認罪,你舒服嗎?好受嗎?‘接受顛覆自我的事實真相是需要勇氣的,有時候還是天大的勇氣。’要是一個人非要當眾指著你的鼻子、揪著你的耳朵衝你大喊:‘白癡!傻瓜!蠢貨!聽我說!你錯了!你一開始就站錯隊啦!’然後用無可置疑的證據、天衣無縫的邏輯證明你的確是個二貨—— 你受得了?你不會在自尊心的教唆下排斥他、敵視他?愛麵子和逃避錯誤不是每個人的天性麼?再理智的人也不會覺得犯錯和認錯是痛快事吧?站在製高點上的家夥總是令人討厭的,管你是知識的製高點還是道德的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