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 天朝之戰 68(2 / 2)

餘渙箐開始有些樂在其中了:“是這樣。‘豐足原理(principle of plenitude)’是一種世界觀或說宇宙觀,是一個‘宇宙學的神話’。‘豐足原理’這個詞最早可能是由Arthur Lovejoy發明的,同樣的思想在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命題16,以及普柏(Alexander Pope)的長詩《論人》裏都有過陳述,而其哲學源頭可以上溯到柏拉圖。這裏我忍不住多說點兒:在一切文明社會裏,最具力量的東西是什麼?是思想,是觀念,尤其是宇宙觀。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工農兵商,構成文明社會的所有個體均是在各自宇宙觀的支配和影響下積極或消極活動,從而繁衍文化、生產財富、發展經濟、塑造曆史、挑動戰爭、維持和平、產生君主、締造體製、創滅帝國,等等等等。而‘人’的所有這些宇宙觀裏,某種程度上幾乎可以確信,豐足原理正是其中最強大、最具影響力、最根深蒂固的。

“那麼好吧,到底什麼是豐足原理?簡而言之,豐足原理就是相信‘我們身處的世界蘊藏著享用不盡的資源’這樣一種理念。它源於以‘人’為中心的信仰體係,除了哲學意義外,更主要的是構成了一種牢固的意識形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蟹神教徒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上帝教導我們,我們CRAB是所有造物的目的,其他的一切事物僅僅與我們相關,為我們服務,或以其他方式被我們利用。我們統治著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吞噬其他生物,把它們當做合適的食物。我們感激上帝,讚美仁慈的上帝如父親一般照料著我們。是我們賦予種種事物以用途,它們也是為其用途而被創造出來……’雲雲,是不是很動聽很誘人?這一係列宗教觀念正是建立在以‘人’為中心的豐足原理之上的,因為‘人’是一切的核心和目的,全世界都是圍著‘人’轉的,那麼讓‘人’感到拘束的有限世界怎麼可能成立?

“豐足原理告訴人們:宇宙是無限廣大的,宇宙中的資源是無限豐足的,真正的財富是享用不盡的;如果你麵臨資源短缺、能量消耗、人口 爆炸……你隻需要走得更遠、‘走向那閃光的未開墾的處女地’,一切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化石能源用完了?沒關係!我們還有風能、水能、地熱能、太陽能。地球榨幹了?沒關係!我們還有恒星能、黑洞能、引力能、真空能。宇宙榨幹了?還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到其他宇宙去接著榨!相信宏宇宙總資源的不可窮盡性,相信隨著我們能力的提升,永遠都有前人不知道的新資源等著我們去發現、開采和利用,這就是豐足原理。

“無可否認,對任何一個年輕的文明來說,豐足原理都是與對宇宙的觀測結果高度吻合的,是完全符合經驗的。你舉起望遠鏡,看到的是廣袤無垠的太空;你俯察顯微鏡,看到的是超乎想象的微生物世界;你探索自己居住的星球,看到的是寥廓而富饒的處女地。‘每一樣可以想象的事物都沒有窮盡’—— 時至科學與技術高度發達的今日,這句話依然基本符合我們對宇宙的觀測。這一切都是豐足原理的明證。我們在本能上對‘每一種事物都取之不盡’的相信是如此頑固,即便理智上可以對豐足原理提出各種質疑,但在經驗上和感受上,我們幾乎沒人能掙脫它所帶來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就算資源會枯竭,那也是我根本活不到的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了’,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內心的想法。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魏俊插了嘴:“咳咳,凡事要一分為二辯證地看。豐足原理的積極意義也是不可否認的。縱觀文明史,‘人’往往是在豐足原理的激勵下去自由冒險、在艱辛與困惑當中探索世界的,因為我們相信,永遠都有未知的奧妙躲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這是豐足原理的積極作用。”

餘渙箐立即反駁:“也是它唯一的積極作用。可我不認為豐足原理是‘人’探索宇宙的唯一推動力,在我看來它連主要推動力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對‘人’的一種利誘,用未經發現的財富來誘惑人們走出去。因豐足原理而走出去的人不是探險家,而是逐利的商人。很難說這種引誘作用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這隻是你自己的看法。”魏俊唱反調。

“我去!你到底要不要斬斷豐足原理啊!?”餘渙箐來氣了。

“好好好,我不說了,您繼續。”魏俊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