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 陸城之戰 56(2 / 2)

“無所謂,反正我不認為甲蟲族三年來的變化是自然演化造成的。”

“……”

又坑爹!操!

韋斯特的坑爹之旅永無止境:“麵臨巨大選擇壓力的物種,其演化過程會大大加快。三年前咱們殺死了一百多萬甲蟲族,會不會改變了甲蟲族的種群結構?會不會給它們造成了選擇壓力?我認為,會,但應該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我覺得,也許不妨參考一下科幻作品裏的‘基因竊取’機製……”

“俗套。爛大街。”W“哼哼”一聲冷笑。

“話可不能這麼說。”韋斯特報之以“嗬嗬”:“作為科幻題材,基因竊取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創意,因為出色,所以被濫用。不過我想,很少有科幻作者知道自然界真有類似的機製吧?”

W捏緊卷煙,生怕一說話又給飛了:“不是吧,基因竊取也有真實存在的例子?”

“有。最著名的例子是蛭形輪蟲,一種以孤雌生殖方式生存了幾千萬年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它們身上多達8%~10%的基因都不是自己的,而是來自500多種細菌、真菌甚至植物。它們一直靠竊取其他生物的遺傳片段來豐富自己的基因組,不斷吸納有益的新基因、拋棄有害突變。比較出名的還有鈍口螈和亞馬遜花鮰,前者有500萬年、100萬代的孤雌生殖史,後者有28萬年、80萬代孤雌生殖史;這兩個物種竊取基因的方式是‘騙精’—— 跟鄰近物種的雄性 交 配。亞馬遜花鮰竊取對方的染色體片段,鈍口螈則是竊取對方的整個染色體組。生物學上管這種靠‘騙精’竊取基因的行為叫‘盜竊生 殖(kleptogenesis)’……”

……騙精?……好家夥……神話傳說裏各種喜歡跟男人啪啪啪的女妖女鬼女魔都是這麼來的?

韋斯特沒發覺W已經走神了:“……其實我最喜歡的例子是海蝸牛。囊舌亞目和裸腮亞目的不少海蝸牛體內都有葉綠體,可以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自養,不吃任何食物也能存活9個月之久。它們的葉綠體來自哪兒?答案是食物。海蝸牛以海藻為食,並把海藻中的葉綠體轉移到自己體內,從而獲得光合自養能力。還有一種學名Elysia cf. Furvacauda的海蝸牛甚至可以在一生中改變自己的食譜至少三次、吞食不同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隻不過,海蝸牛攝入體內的葉綠體並不能遺傳給後代……”

W做個“Stop”的手勢:“海蝸牛這個應該算是HGT(水平基因轉移)吧?跟基因竊取能劃等號?話說您到底是怎麼界定‘基因竊取’的?我咋越聽越糊塗了呢?”

“無所謂,反正甲蟲族並非真能竊取基因,我隻是說‘基因竊取’這個思路值得借鑒。”

“……”

您特麼還能再坑爹點兒嗎?!有您這麼坑爹的嗎?!壓根兒不是基因竊取您在那兒廢特麼半天話!不是基因竊取是特麼啥?!再賣關子老子要掏槍了!

“是不是被我繞暈了,雁同學?”韋斯特問。

“……已休克。求老師明示……”

“就算甲蟲族能竊取其他生物的基因,也解釋不了它們是怎麼長出飛機發動機的。所以我的假說是:性狀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