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反常(一)(2 / 2)

不過正是這種模製更引起了許柯的警覺,因為模製的可以批量生產,更符合作假的人快賺錢的心理,除了傻子才一刀刀的雕刻出來,費時費力還不能量產。

不過模製的相對更容易出錯。

因為唐代離現在太遙遠了,最有可能出錯的就是器型。

作假的人製作出來的唐三彩隻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調,麵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於規整。

許柯仔細的查看眼前仕女的器型,完全符合人體的比例,就像縮小了好幾倍的人類一樣。

麵部圓潤顯得很自然沒有任何呆滯的神色,線條都比較自然。

隨後許柯看了看是仕女的圈底,因為那裏有一個最容易看出是仿品還是真品的地方。

看到圈地的形狀,許柯不禁暗暗點點頭。

唐三彩圈底呈“飛棱”狀,並在棱尖外修一刀,著正是唐三彩中圓形器物嘴明顯的特征,而作假的唐三彩一般沒有這一刀。

看完器型下麵就要看釉色,釉色之後還有胎體和工藝。

這些必須全部看到,否則覺有可能要打眼。

越是時間緊迫許柯越要小心謹慎。

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曆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堿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麵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麵看釉麵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

而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麵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采用氫氟酸去光,再用堿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不過近年來,隨著作假技術的展製作者也研究燒製出了釉麵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麵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麵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根據這些不同,許柯逐一對比,現所有的特征軍費和唐三彩真品的特征,最後他拿出了不久前使用的放大鏡對著釉麵的片與片看了起來。

真品的唐三彩片與片之間之間的間隙有鏽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許柯正是要看看有沒有這種現象。

在高倍放大鏡下,果然看到了片片之間的鏽蝕的銀沁,很淡,不用高倍放大鏡還真看不出來。

看到這裏,許柯已經有了預判,能作假做到這種地步真是神人了,不過他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麼多人在唐三彩上栽了跟頭,其中不乏比許柯厲害的人。能讓他們上當可見唐三彩的作假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看完釉色,許柯繼續小心翼翼的查看胎體。

現在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采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區別的方式就是敲擊胎體,贗品的聲音比較響亮。

許柯在跟自己的師傅學習瓷器的時候榮樂軒正好有一個真品唐三彩,他特意的敲了敲,那種聲音很特別,聽過的人永遠忘不了。

有了對比,許柯就可以輕易的判斷出來唐三彩的真假。

他用手指輕輕的敲擊了一下唐三彩仕女的胎體,聲音厚重而有力,沒有那種響亮的感覺。

不過許柯還是皺起了眉頭,雖然聲音很像,但是和原來的那個聲音還寫有些細微的差別,單單是差別在哪他又說不出來,隻是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