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老板的理財哲學:窮則思變的理財哲學(1 / 2)

既然是貧窮者,錢少是其軟肋,以軟肋和市場上的強敵去對擂,顯然是不明智的。對貧窮者而言,最可靠的資本就是“了解自己”的財智素質。

財智案例之一: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隻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隻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

因為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隻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你的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財智案例之二:最初幾年是最大困難。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 000萬元,也許隻需5年,再從1 000萬元到1億元,隻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隻需輕輕踩住油門,車就會前進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

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隻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案例之三:貧窮者的財富隻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隻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板的賞識,他隻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麵了。老板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和造化。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辦的那個小店永遠隻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很多時候是可以喊價出售的。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

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也不是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問題,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財智案例之四:貧窮者的發財故事。

人再窮也難免有美好願望,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民間故事,讓放牛的董永撞到了一個七仙女,讓打魚的老頭撿到一顆夜明珠。貧窮者創造的這些發財故事,都帶有一種偶然性,可遇不可求。貧窮者講這些故事,聽這些故事,也就是過把嘴癮和耳癮而已。其實,隻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成為董永或是夜明珠的擁有者。

有一位偉人的話我們都很熟悉,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多勞”不是讓你累死,而是要生產出更多的價值。隻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