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無中生有的浙商(一) (3)(3 / 3)

我起身告辭了。天目紅邀我下次來。我說下次來之前,我先給爾打電話,我會喊:老翁!

一支筆和一個世紀

我問山坡上那些新的別墅小樓都是誰的?人家說是老板的。

我說現在農民也有錢也可以蓋這樣的樓,未必都是老板的吧?

人家說,這裏別看老老小小的,8個人裏就有一個是老板。這裏沒有資源,沒有信息,沒有市場,也沒有人才。我接著說:隻有老板?

對方笑。隻有已經很成功的人,才會這麼輕鬆地跟外人說笑。

我再加一句:而且老板都沒有話?他笑,說這裏的老板隻會做生意,不會說話。因為他們都是農民。

這裏是哪裏?是杭州桐廬的分水鎮。我本來想找兩位老板聊一下的,可是被他擋駕了一一老板不會說話。那麼,我找非老板?總歸還有些人不是老板吧?這個分水鎮,有兩萬多外地工,5萬多本地人。本地人裏居民隻幾千,其他分在26個山村裏。但是有1300多家企業,其中1000家是製筆的。去年生產60億支筆。銷往哪裏?60銷往國外。哪些國家?幾乎世界各地。

你們小鎮幾萬人在給全世界做筆?

今年我們想做到平均全世界每人一支我們的筆。

對了,今年,在這個世界的某國某地,將要生下第60億個人口。

我說,鎮上的企業大了,特色反而少了,我要到山村農家去看製筆。

順著山路隨便走進劉家自然村。一個屋裏,正有五六個婦女在組裝原子筆杆。坐在桌子一頭的婦女,瘦削黝黑的身子上,鬆鬆地套了件藕式帶紗邊的薄背心,又緊緊地包著條白帆布帶鏤花的:分褲。服裝和膚色和身材的協調,可以去參加最佳服飾大賽了。自來黃的頭發向後梳起,但是很有幾綹披垂在瓜子臉上,又增加幾分嫵媚。說話那麼快,兩手做活的動作也那麼快。她說她有個在讀5年級的兒了、中午要趕回去做飯的。這樣一天也能賺20元。她笑:這是沒有文化的人做的活。

山村婦女,都要做飯帶小孩。也就是組裝筆杆這類的簡單勞動,正好可以把這些剩餘勞動力利用起來。

一個小女孩蹦跳進來,這是另一位婦女的孩子。女孩噴紅的臉蛋和圓圓的大眼睛。油亮的厚發綁成兩把刷子,手腕上還帶著個銀手鐲,好像剛剛從年畫上走下來。我問這小年畫叫什麼名字?自己會寫名字了嗎?她大大方方地拿起筆,給我簽了個名:李湖豔。

小年畫小湖豔是營養充足、是幸福指數的證明。湖豔她媽媽一邊做筆一邊看著小年畫笑。我想,一邊做筆,一邊看年畫,多好。

——會進來一位拿著蒲扇的大媽,她在自己家裏也做筆,做筆是計件的。有工夫就做一些,年齡大了做不了太多,也不想做太少。我問她多大?72歲了。她說,白色的褂子裏是筆挺的身板。我說掙了錢給孫子、外孫買些什麼?她說,什麼都買。看到什麼買什麼,想買什麼買什麼。有時就給孫子、外孫錢。高興!

當然高興。人能擁有看到什麼買什麼,尤其是想買什麼買什麼的自由,能不高興?

72歲的人,手頭也活了。村裏、鎮裏的經濟也活了。分水鎮的60億支筆,占全國的40。2002年12月,分水鎮被評為中國製筆之鄉。2003年,有兩家企業被評為中國製筆王。40來家企業通過了1509000質量體係認證,還有一家企業投入150萬元創辦中國筆業貿易網,等等。

而分水人很低調,說他們這是百姓經濟。不過市領導年年來,市裏很支持他們,這兩年杭州的區、縣工業經濟會議都放在這裏開。

這裏,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來這裏插隊的知青,大都是當時杭州圓珠筆廠的子女。有一位知青的父母來看孩子,發現山上的細毛竹可以做圓珠筆杆。把豬圈弄弄平做筆,開著拖拉機顛顛簸簸地上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去送筆。

做筆之當初,和做筆之現在,真像分水嶺似的呈現出分水鎮兩個世紀的生活。現在這裏飯店、書店、手機店、網吧,還有聯華、華聯等大超市,吸引了周邊縣市的人到分水鎮買房、消費。尤其這麼一個幾千人的小鎮,就有16家鮮花店常常又有新的公司開業新的老板產生,於是就慶賀就送花籃。

比爾蓋茨在一次演講中說:沒有機會,永遠是那些失敗者的推脫之詞!杭州的分水人,用一支筆書寫他們是怎樣成功地創造機會的。

我走進一家製筆廠。監控室裏,電腦屏幕上顯示著每一個車間的現場。有人稱分水的百姓經濟為:螞蟻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