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無中生有的浙商(二) (2)(1 / 3)

也是7月,600年前的7月,明皇帝朱棣派鄭和率兩百多艘船和兩萬多人出使西洋。雲帆髙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鄭和1465年的船隊,旗艦的長度,超過400英尺。87年後,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最長的一艘,隻85英尺,而且一共隻3艘船。英國《獨立報》7月11日報道:中國的曆史學家認為,中國從世界強國淪為殖民地,正是從它決定停止對外探索開始的。而新加坡外長楊榮文在紀念鄭和的展覽會開幕式上說:現代人對鄭和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對和平全球化的強烈的渴望。

我想,朱棣這個皇帝也實在怪異。他擺著正事不做,異想天開地派這麼大的船隊出使,如果這件事與文武官員們共議,怕是議不出一個結果的。

先有異想天開,後有對外探索,後有和平全球化。

開元:藏龍蕭山

中國,哪裏的人腿最快,膽最大?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伊拉克。

在伊拉克戰事好像開始平緩的時候,便說時遲那時快地出現了一些中國人來尋找商機。政府方麵馬上勸說國人暫不要去—戰火紛飛處經商。

這個品種的中國人,叫做溫州人。

這些年有溫州人炒房,乃至國家出台新的房地產政策,又有溫州人炒煤。溫州人風風火火,溫州市蓬蓬勃勃,炒房炒煤,也隻是在民間對溫州人不能不刮目的一種佐證。

同樣是浙江的經濟強人,蕭山人沒有溫州人膽兒大。但是,思路可能比溫州人大。有的蕭山人說:溫州比我們起步早十多年,沒有理由不做大。蕭山人這麼說,是因為自信蕭山的氣魄和眼光。

今夏有一個蕭山人訪德,認識了兩位在德國的蕭山人甲和乙。蕭山甲,收購了德國的兩家瀕臨破產的機械企業。這兩家企業都有百年以上的曆史,當然地擁有優秀的機械和技術人員。那蕭山甲把德國的廠房改成了辦公樓,至於廠房,設在了蕭山。利用中國的低價勞動力,和德國的優秀技術人才。好一個如意算盤。

蕭山乙,剛去德國時,和一家小小的化工企業合作,現在已經和世界500強之一的歐洲最大的化工企業合作。這家企業占地麵積,比蕭山市區還大,廠區裏光是公共汽車就設有4條線路。這家企業還要和蕭山乙進一步合作,總部領導已經來了蕭山。

在德國遇見蕭山甲和蕭山乙後,那位訪德的蕭山人,不覺感慨:這兩家企業,在蕭山本是名不見經傳的,我都不知道的。但是他們一聲不響地做得這麼成功,而且我知道他們都會有大發展!

蕭山人這麼說的時候,眼睛裏充滿了對自己同道的敬佩和祝福。

這個瞬間,我看到了一個地道蕭山人。蕭山曆史上一直很苦。今天錢塘江把這邊衝成灘塗,明天錢塘江把那邊衝成灘塗。沿江兩岸的百姓隻蓋茅屋。衝了再搭,搭了再衝。沒有工夫抱

怨,沒有興趣管別人的事。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好心態。

7月14日,我慕名去尋訪這位名見經傳的蕭山人。我到他公司,不在。走出公司的時候,有人正走進公司。我也匆匆,他也匆匆。他尤其匆匆,感覺中他在我身邊刮起一陣風,一如有人飛快地蹬車而過。

後來,我知道他就是愛瞪車。他1小時可以蹬24公裏。從蕭山到千島湖180公裏。他蹬車10個小時去的。當然,還得蹬10個小時回來。要是去浙江麗水,來回560公裏,蹬車。

我和他擦身而過的刹那,我並沒有看見他,我看到的隻是—陣風,如果風也有模樣的話。

人生有很多擦身而過的錯過。我的第六感告訴我:就是他。我轉過身,這時候他也轉過了身,我說,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