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學設計合作戰略
合作戰略是企業組織對合作的規劃和定位,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合作的內容是什麼;雙方的權限是什麼;合作的監控體係是什麼;合作的領域界限是什麼;哪些領域是絕對不能合作的;合作收益如何分配。經驗表明,合作戰略製定越清晰,企業更容易獲得合作企業,更容易使合作獲得高效率執行和高效益回報。
4.堅持品牌的獨立性
對於領先者而言,弱化原有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號召力是與競爭對手合作的不利因素之一。曆史經驗表明,一旦競爭對手之間建立起合作關係,企業的原有品牌就會在市場中受到影響,消費者因為知道了合作消息而對領先者品牌的創新能力產生懷疑或者不信任。企業管理者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品牌,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能因為合作而受到負麵影響,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號召力更不能被弱化。
5.小心保護自己的創新能力
影響企業創新能力最關鍵的資源是企業所擁有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流失是企業與對手合作的另一個不利因素。因為合作而使企業產生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因為合作而出現裁員現象,很多優秀的人才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二是因為合作使對手有機會接觸到本企業的核心人才,為他們獵人提供了機會。
人才無論以哪種形式流失,都會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致命的影響。當人才流失後,企業因為合作的中斷或別的原因需要啟用人才時,這時就會發現企業的人才儲備已經不足,創新項目無法進行,企業有可能因此而陷入發展的被動。其實無論哪種合作,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服務,在市場運作能力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的最終目的就是成為被認可的創新者,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品牌。當企業發現自己不能保護好創新能力時,這時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終止和對方的合作,和對方劃清界限。
點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經濟危機下的必然選擇
2007年年底美國爆發金融危機,進而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很空前,許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工人失業嚴重,大型金融機構先後破產,全球陷入了金融保衛戰。一些偉大的公司在經曆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70年代石油危機和90年代東南亞經濟危機之後,在這次危機麵前依然是別無良策,加強合作成為應對危機的重要選擇。
我們以汽車工業的幾次合作為例。早在2008年8月傳出的消息是,克萊斯勒公司當時正與菲亞特商談租借生產工廠及共享銷售網絡事宜。這種商談早有跡象,菲亞特總裁曾經表示菲亞特需要在北美市場上找到一個合作夥伴,專家早有分析認為,克萊斯勒是最符合合作條件的公司之一。而在這之前的7月,菲亞特與印度塔塔汽車已經簽訂了關於銷售網絡方麵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菲亞特為塔塔汽車公司管理捷豹和路虎品牌在歐洲的部分業務,而塔塔將授予菲亞特Nano小車的經銷權。
在這場金融危機麵前,為了共同抵製金融風暴,一向打得你死我活的寶馬和奔馳也開始摒棄前嫌,握手示好。奔馳和寶馬曾是豪華汽車市場的死對頭,但金融危機改變了雙方觀點,在壓縮成本為主要基調的情況下,他們之間的合作成為必然。合作的領域是零部件采購方麵,很快就嚐到了甜頭,聯合采購令寶馬節省了15%的成本,這為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寶馬集團董事長諾伯特·雷瑟夫透露:“為了縮減成本,未來將有更多的合作產生。”專業人士分析,雙方的聯盟,對於降低成本,聯手穩固雙方在豪華汽車市場上的地位,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應對危機,合作最為徹底的是日本三家財險公司之間的合並。2008年年底日本媒體傳出消息,日本非壽險業排名第二、四、六的三井住友保險、愛和誼保險以及日生同和保險已經簽訂了合並協議,三家公司將整合為一家控股公司,組建成日本最大的非壽險保險公司。這種合作產生的根源在於金融危機引發日本保險需求大幅度下降,日本財險公司的收益大幅度下滑,各大公司的生存壓力陡增,為了不在危機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增強抗風險能力,他們隻好通過合並來增加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