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審美體驗:為兒童打下“精神的底子”(1 / 3)

審美體驗:為兒童打下“精神的底子”

學科前沿

作者:李洪祥

【摘要】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組織教學的理念和操作方式,距離文學教育尚遠。要讓“失衡”的文學教學走向敞亮,就要確立“文學審美”的核心理念,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當作文學教育的培育目標,把閱讀課程化當作文學教育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文學審美;核心理念;目標;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20-03

【作者簡介】李洪祥,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南京,211100),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曾獲省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被評為全國教研工作先進個人,係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法國當代哲學家埃德加·莫蘭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文學作為“人類在他的宇宙中的自我反思”,作為“生活的學校”,應該恢複它“完全的權能”。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從所選作品的文學質地到組織教學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距離文學教育尚遠。而審美體驗,作為傳統語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有著深厚的哲學與教育學基礎,它應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語文教師,以自覺的課程意識對文學教育進行邏輯重構,方能使“失衡”的語文教學真正走向敞亮。

一、文學審美,文學教育的核心理念

語言教育追求實用的、科學的語言,重點在於訓練;而文學教育追求感性的、審美的語言,重點在於感悟。文藝理論家童慶炳說:“審美性就是我們理解的文學性。”[1]審美、文化、語言是文學的特質,而審美則是文學特質的本體,因為“沒有審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學這種意識形態”。[2]

1.誦讀涵泳,把握審美方式。

從內容方麵看,文學作品的審美性體現在對生命意義的揭示,對真善美等人類終極生命價值的關懷。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首先應是審美的對象,但過於重視解讀和闡釋,忽視誦讀和涵泳,是當前文學作品教學的一大弊端。朱作仁先生在談朗讀時指出:“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朗讀對於關鍵詞句的揣摩、情感的傳遞、作品的理解、意蘊的領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文學作品語言的和諧婉轉、抑揚頓挫,還有文脈的開合變化、起承轉合等等,在反複的誦讀涵泳中,學生方能較好地理解、領會。

比如我們常說的“千山萬水”,為什麼不說成“千水萬山”呢?因為“千山萬水”體現的是“平平仄仄”的韻律,“千”“山”都是長音,表示延展,有千疊萬重之意,而“千水萬山”則有違這一平仄規律。諸如此類的成語,不勝枚舉。再如陸遊的《示兒》,“萬事空”“九州同”“告乃翁”尾字的韻母為“ong”“eng”,這兩種韻母開口度大,音域寬廣,能很好地體現出悲壯的意味來。

對文學作品的涵泳體味,還可采用同一作家相關文章集群閱讀,以及同一題材不同作品比較閱讀的方式進行。這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進行創造性的閱讀理解,從中讀出單篇文章所讀不出的新意和意味來。比如:學習蘇教版六上《夾竹桃》,可推薦閱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二月蘭》,從中感受季老那樂觀豁達、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文筆風格。再如:品味蘇教版五下《望月》中月亮的清幽之美,可拓展品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亮的朦朧之美,賈平凹《月跡》中月亮的傳神之美,斯妤《小窗日記》中月亮的飄逸之美,從而讓學生對月亮這一中國傳統意象有著更豐富、細膩的感知。

2.馳騁想象,豐富審美情感。

文學的審美始於感知,但審美層次的深化和提升,則依賴於閱讀過程中想象力的發揮。兒童與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識與經驗,但他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這些恰是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關鍵。教師可抓住文學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導學生思考聯想,也可利用文學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任思想自由飛翔,在審美感知、審美情感激蕩的同時,喚醒、複活文本中的形象,進而探究、體味文本的意境結構,使審美對象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