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重拾文本“深度對話”的原點
教海探航
作者:賈淑涵
【摘要】批注被廣泛地運用於閱讀教學中,但在實踐中卻充斥著各種偽批注現象,阻礙了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常態化進程。結合批注案例分析偽批注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現狀,審視批注式閱讀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從師法自然、言意兼得、鋪陳有道三個層麵,立體式探究批注式閱讀教學的係統性實施策略,可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教學;偽批注;深度對話;策略
【中國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26-03
【作者簡介】賈淑涵,江蘇省連雲港市建國路小學(江蘇連雲港,222000),二級教師,連雲港市骨幹教師。
批注式閱讀,因其“讓學”的氣質深為契合課改理念而備受推崇,被廣泛而持久地運用在實踐中。批注式閱讀教學追求“簡單、本分”“務實、求真”,通過基於教師因勢利導,以學生學為主的實踐模式與文本深度對話,達成對語言文字的精思涵泳,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理想境界。[1]但理論的樂觀並未帶來實踐的碩果。在筆者工作的15年裏,經曆了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發起與普及,概覽2000年以來的眾多研究成果,多為點滴之感,並存在諸多問題。從實踐層麵看,要麼耗時費力,成效不顯;要麼疑惑太多,沒有進益。一個個偽批注教學方式最終逐漸淪為課堂中的“過場”以及展示課上的“秀”。
一、小學生閱讀中的“偽批注”現象
結合學生的眾多批注作品,透視批注實施現狀,究其症結,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麵:
1.解讀權利的“偽回歸”。
批注式閱讀教學將文本解讀權回歸學生,由他們自主尋找批注點。受視域限製,學生“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在所難免,重點著力的卻未必是重點,聚焦的大多為教材散點,整體觀照不足。而教師要麼無計可施,要麼是零散做法的堆砌,無法為學生提供序列化策略指導,最終導致學生對文章理解支離破碎。
2.文本價值的“偽關注”。
傳統教學方式的流程大多以“字詞—課文誦讀—體會主旨”作為教學序列,受此影響,大多數學生批注點的選取視角過多投放在教材原生價值上,囿於內容及情感層麵等“意”的挖掘,而缺失了對“文”,即教材價值的提煉。表現為詞語理解、情感生發過多,可是對寫法、修辭等內容缺少應有的關注。
3.批注內容的“偽繁榮”。
批注式閱讀,提倡潛入文字,精思涵泳,追求深度對話。可細品學生批注,淺思即落筆處比比皆是,課本上看似繁花似錦,落滿批注,內容卻往往隻是粗淺的感受,對於句、段、篇等的領悟仍處於淺閱讀階段,距文本真意仍有差距,質疑類批注更是少之又少。
4.批注實效的“偽呈現”。
受閱讀能力、知識麵等因素製約,學生批注能力參差不齊,是教學中極難掌控又亟待關注的問題。如:有的將參考書內容簡單搬家,為批注而批注;有的批注對理解文本無助益,成為無用批注;甚至出現錯誤批注等。彙報交流中,這些學生又恰恰很少主動參與彙報,教師無從得知,更勿談有效引導。
二、批注:重拾文本“深度對話”的原點
批注式閱讀教學,應基於教師的因勢利導,順應、養護每一個學生的言語個性,為學生的自由生長創造最佳生態場域,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
(一)師法自然,建構周密的組織體係,發現批注“內核”
1.因時施教,體現“序列化”目標。
筆者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不同學段的閱讀要求,結合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從文本的“言”與“意”入手,厘清三個學段的分段目標,即“批得怎樣”;明確批注要求,即“批什麼”“怎麼批”,序列化地引領學生關注內容、領悟表達。
低年級:學會使用符號批注課文內容,能劃出自讀中有所感悟的句子,根據要求批注出相關詞句。
中年級:在熟練使用符號批注的基礎上,能結合課後習題等資料中的學習提示,嚐試確定批注重點並自由批注,學會做文字批注,初步培養尋找有效批注目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