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童言不再“同言”
教海探航
作者:朱遜
【摘要】兒童對語言有一種天然的期盼與渴望,他們總想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驚奇,他們總盼望學會沒有聽過的新鮮有趣的話語。學校應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場所,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課堂上兒童語言成人化、模式化傾向日益明顯。豐富童言刻不容緩,一線教師應該尊重兒童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善於挖掘兒童語言的多樣和豐富,讓每一個兒童真正體驗語言交流的快樂。
【關鍵詞】童言;個性化;表達方式
【中國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31-02
【作者簡介】朱遜,江蘇省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連雲港,222023),連雲港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曾獲市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小學教師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善於“變成小孩子”,欣賞兒童的童真,尊重兒童的“童言”,保護兒童的“奇思妙想”,理解兒童的“無意過錯”,而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兒童,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強加給他們。如何讓每一個兒童在課堂上敢說、會說,讓他們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張揚,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一、探究豐富童言的模式
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如何提升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我進行了如下嚐試:
低年級模式:創設情境,激發童趣(可以嚐試以故事、動畫、圖片等來創設情境);品味語句,感悟“童言”(提供簡單的“童學小助手”,可以設計“我來讀一讀”“我來圈一圈”“我來說一說”等形式);學會應用,表達“童言”(可以模仿課文句式說一說、寫一寫)。
中高年級模式:學會質疑,“童言”歸納;細讀文本,感悟“童言”;討論交流,“童言”講述;遷移運用,“童言”表達。以蘇教版四下《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為例:
一、我能行
(一)預習任務
1.能夠讀準課文中生字的讀音。
2.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二)預習內容
1.我會讀。
樟樹、繁衍、稠密、粗壯、周恩來、蓬蓬勃勃
搬家、瞻仰、崇敬、保持、宋慶齡、枯枝敗葉
2.我知道。
課文共分( )自然段,描寫了( )故居的兩棵樟樹的( )和( ),以及( )的可貴之處。
3.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二、我會學
(一)閱讀任務
1.作者從哪幾方麵寫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
2.樟樹的可貴之處是什麼?
3.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
(二)學法提示
1.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具體描寫了這兩棵樟樹。
2.作者是從哪些方麵描寫樟樹的?默讀第四自然段,畫出有關的語句。
3.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讀第五自然段,體會作者采用什麼方法寫出它的可貴之處的?用“ ”
畫出寫別的樹木的句子,用“ ”畫出寫樟樹的句子。
4.聯係上下文感悟:課文寫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樟樹與宋慶齡有什麼聯係嗎?為什麼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
(三)合作交流
三、我應用
查找宋慶齡的有關資料,然後以“我心中的宋奶奶”為題,寫一篇作文。(提示:請先寫好提綱)
二、探尋豐富童言的策略
1.咀嚼文本,感悟童言。
比較閱讀,悟其形式。通過比較閱讀,讀悟“童言”表達形式。如:教學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中的“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我修改為:“蝴蝶有白的、黃的、綠的、金的等顏色,很好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明白:蕭紅當時才四歲,小孩子看東西應該是很簡單的。作者在用兒童的語言,寫兒童經曆的事,不拘形式,多麼貼切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