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目的”的“目的性”(1 / 3)

“無目的”的“目的性”

教海探航

作者:馬曉菲

【摘要】藝術是人的高層次精神追求,隻有具備良好的、健全的審美意識,才能使人的自由自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張揚。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兒童的審美意識對於音樂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能幫助兒童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兒童也能從音樂活動的各種審美屬性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升華。

【關鍵詞】審美意識;音樂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44-03

【作者簡介】馬曉菲,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德育處副主任,二級教師。

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通過身體接收到聲音、味道、顏色、觸感等信息,並被意識知道的過程,稱之為意識過程。而審美意識,是人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換句話說,它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對審美對象的能動反映。廣義的審美意識包括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所有意識活動,如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趣味,審美經驗等;而狹義的審美意識,即為美感。可以說,有了審美意識,世界才有了美與不美之分。

如果說人類所從事的音樂活動,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那麼音樂作品,就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當我們用心感知音樂時,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美、力度美、音色美、調性美和和聲美。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情、用趣來進行音樂教學。

一、以“情”表現音樂

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創作者可以通過音樂將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和苦惱宣泄出來;同時欣賞者也可以在音樂中獲得共鳴。

1.對比感受音樂情緒。

將蘇少版《音樂》二上作品《共產兒童團歌》和法國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選段《士兵換崗》進行對比。

師:請感受這段音樂,並用行走表現出來。(播放《共產兒童團歌》。)

學生踩著拍點,踏出整齊的步伐,同時隨節奏的力度,擺動手臂,注意抬頭挺胸,精、氣、神。

師:表現得很棒喲!再來聽聽這段音樂並說說給你帶來了什麼感受?(播放《士兵換崗》。)

生1:我感覺很有趣,像在快樂地轉圈。

生2:不但有行走,還有跳躍,顯得更活潑。

生3:力度強時走得激烈,力度變弱步伐漸緩。

師:是的,相比較第一首樂曲,這次我們的行走動作可以有很多變化。

音樂的情緒是由音樂的各個要素決定的。它直接對人產生刺激。音樂要素不同,音樂所表現的氣質和情緒也不相同。兒童通過身體的動作感受音樂,能夠滿足潛存於兒童內心的情感與感性體驗的需要,這樣可以更好地體驗音樂。

2.用遊戲建立恒拍感。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訓練低年級學生的恒拍感,如:拍皮球遊戲。先請幾名學生,分別上來示範拍皮球,學生A用了一種較慢的速度,學生B用中速,學生C彎下腰後用了一種速度較快、力度較大的方式拍皮球。接著教師讓全體學生分別用這三種速度邊拍皮球邊唱《拍皮球》這首歌曲。學生很快意識到,演唱的歌曲速度和自己拍球的恒拍感發生矛盾,審美體驗得不到美的愉悅。於是為了獲得一種滿足感,學生必須找到一種適合自己拍球的恒拍感。其實這一訓練過程,就是兒童身體感覺開發的過程。除了拍皮球,還可以將拍手、跳皮筋、踢毽子、跳繩、鑽山洞等活動配上念童謠來讓學生感受恒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