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人的同課異構:探尋勞技教學的真諦之路(1 / 2)

一個人的同課異構:探尋勞技教學的真諦之路

教海探航

作者:張軍

【摘要】勞技教師因其特殊性,往往缺少與同行交流切磋的機會,但其擁有的豐富的班級平台也為勞技教師進行“一個人的同課異構”提供了可能。在教學中,同一個教師就同一教學內容嚐試不同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能力,促進專業成長。

【關鍵詞】勞技教學;同課異構;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49-02

【作者簡介】張軍,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實驗小學(江蘇江陰,214406),高級教師,江陰市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

教學不應是簡單的重複,因為重複不利於師生成長。有效的教學是教師、學生、課程的完美結合,任何優秀的設計都不會適合所有班級的教學。作為一名勞技教師,豐富的班級平台為我們提供了同課異構的條件,雖然不能異人異構、相互促進,但卻可以進行“一個人的同課異構”,實現自我提升。“一個人的同課異構”特指同一名教師針對某一教學內容,在平行班內根據不同的學生實際、不同的教學條件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同”不僅是同一教學內容、同一教師,還包括共同的目標——讓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而“異”應該主要體現在教學的觀念、方法和手段上麵。“一個人的同課異構”實質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教學認知建構過程。

一、異建教學理念

【案例一】蘇科版《勞動與技術》五上《嚐嚐我的手藝——水果拚盤》教學流程

導入—自學—教師示範(根據課本案例,教師按製作過程進行示範操作,課件配合)—學生操作—作品評價。

此設計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前的勞技課堂教學案例。本案例可以看出教者的教學理念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指導學生紮實掌握製件水果拚盤的技能與技巧為目標。

【案例二】《嚐嚐我的手藝—水果拚盤》教學異構

教學中進行兩次活動,項目活動一:1.嚐試分塊切(如蘋果)與連接切(如草莓)。學生介紹其他切法。2.根據自己所帶的水果進行各種方法的切、削、剝。3.同組合作互學,共享材料與工具,把切好的水果拚成小作品。4.展示小作品,評價拚、製的優點。

項目活動二:1.拚盤設計指導:(1)確定主題;(2)考慮如何製作;(3)設計圖樣。2.交流評議設計方案,取一學生的設計方案為藍本供其他學生模仿製作。引導學生運用大刀均勻分切西瓜,選擇窄刀順著瓜瓤切割西瓜。3.修改自己的設計並進行水果拚盤的創作,小組互相合作,共享工具、材料與資源。

此設計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勞技教學案例。教者在教學中秉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在勞動中獲得技術並形成技術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案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選擇水果材料和切割工具,這是最基本的技術意識。在培養基本切割技能時,讓學生嚐試不同的切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得到培養。最後讓學生思考,如何提高製作水果拚盤的工作效率,使學生知道合理的設計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對學生進行技術設計能力的培養。

二、異創教學情境

【案例三】蘇科版《勞動與技術》三上《製作搖頭公雞》教學流程

謎語導入,範作展示—觀察平麵圖案,了解各部分的製作方法—分步製作,重點講解粘貼與插接技能—評價總結。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有一定的手工基礎。因此,在教學時,我由剪、刻的訓練延伸至粘貼與插接的技能訓練,逐步加大難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可是在具體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因為製作難度的加大,興趣由高漲轉為低落,最後,完成作品的學生不過半數。原因是教學情境不能自始至終地吸引學生。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在第二次教學中,我對教學情境與重點部分(即第二、第三環節)進行了重新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