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
課例評析
作者:張文清
【關鍵詞】】閱讀教學;表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55-02
《天遊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六下的一篇課文,作家章武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位樸實無華、豁達開朗、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我有幸學習了特級教師宋運來老師對這一課的講讀,下麵結合他的幾個教學片段,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一、暢說遊玩,仿說無痕
教學片段一:
師:說到旅遊的故事,我就想到了咱們雲南曲靖這個地方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旅遊景點,報個給我聽聽,說不定我也去看一下。
生:石林、鳳凰穀、九龍瀑布……
師:景點真多呀。如果你想推薦一處最想讓我去看的景點,怎樣才能打動我呢?
生:我建議宋老師去羅平,那裏有油菜花,像黃色的海洋。
師:後麵兩句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這就是說話有根有據,非常好。在課文裏麵,開篇第一句,你模仿一下,相信更能打動宋老師前去遊玩。
…………
師:同學們,這樣說話就非常吸引人,使別人非常想聽。學語文多好啊!從哪裏學?從規範的課文裏麵學,這就是學課文的秘密所在啊。
這一互動環節,宋老師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城市——雲南曲靖,介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隨即,引導學生專心走進文本,學生迅速反饋:“我建議宋老師去鳳凰穀,因為沒到過鳳凰穀的人,就不能算到過曲靖。”本課首句“沒攀登過天遊峰的人,不能算到過武夷山”,這幾乎被所有任教老師視而不見的句子,卻被宋老師拿來做了仿說練習,為學習下文開了個好頭,真是匠心獨運!
二、觀掃路人,學構段方法
在本課中,寫天遊峰掃路人外貌的有兩處。一處是:“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麵。”另一處是:“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麵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宋老師引導學生對這兩段文字進行重組,潤物無聲地滲透了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構段的方法。
教學片段二:
師:既然這兩部分都是對掃路人的外貌描寫,為什麼不把它合二為一呢?同學們動動腦筋,這兩段怎樣結合在一起變成一段文字,讓人聽了舒服?
生:瘦削的臉,麵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麵。
師:她顛倒了一下順序。你的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臉,麵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麵。
師:比較一下這兩位同學的回答,哪種組合讓人聽了順耳?
生:第二種。
師:為什麼呢?道理何在?
生:先總述後分述,顯得有條理。
師:你們看,“精瘦”一詞,它後麵哪個詞和它相對應?
生:瘦削。
師:圍繞著關鍵的詞句說話,才能表達得更有條理。
宋老師緊扣指導學生寫作的目標,巧妙利用文本中前後出現的兩段外貌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兩段文字融合在一起才能讓人聽得舒服?這樣組合的道理何在?同是一本教材,教者不被教材牽著走,不受所謂教參的影響,而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才是語文課創造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