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情”場,讓智趣與情感共融
課例評析
作者:王正義
【關鍵詞】智趣;情感;倍數和因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59-02
情感是人的行為最本質的表現,是人對幸福和快樂的感覺與體驗。情緒和情感都是一種體驗,在情緒狀態中,無意識參與的因素更多;在情感狀態中,有意識體驗的成分更多。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這條主線外,還有一條交流情感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的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久前,聽了特級教師吳汝萍執教的蘇教版五下《倍數和因數》一課,感觸頗深。吳老師十分重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整節課學生都置身於“情”場之中。
一、扣人心弦趣激情
今天我們要在這裏上一節數學課,我站在大家麵前,我們之間便建立了一種什麼關係?(師生關係)我暫時成了你們的——老師,你們暫時成了我的——學生。在家裏,爸爸和媽媽之間是什麼關係?(夫妻關係)爸爸和媽媽之間,誰是誰的誰?(爸爸是媽媽的丈夫,媽媽是爸爸的妻子)
是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係,數與數之間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係。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倍數和因數。
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種數,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這些數是什麼數?(分數)像0.1、0.2、0.5這些數是什麼數?(小數)像1、2、3、4、5這些數是什麼數?(自然數)對,它們是自然數,自然數包括0,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是兩個非0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係,與分數、小數、0無關,我們請分數、小數、0到一邊休息去。
吳老師借助關鍵句式——“誰是誰的誰”,引導學生明晰人與人之間的某些關係,為後麵理解、描述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埋下了伏筆。這樣簡潔、有趣、有效的“前奏”,一上課就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接著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數,界定倍數和因數是兩個非0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指向了兩個非0自然數。課伊始,趣已生,情滿懷,正可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感情完全受著喜惡的支配,誰也做不了自己的主。”數學內容雖然不如語文那樣感情色彩豐富,但數學本身蘊含著一些智趣的規律。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知識中的趣味性因素,充分展示數學的內在魅力,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靜態知識動態化,把數學中趣的因子、美的元素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這有助於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積極探究。
二、引人入勝穩熱情
什麼樣的兩個自然數之間存在著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呢?先看我們熟悉的兩個自然數(3和12),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倍數關係?能用一道乘法算式來表示嗎?(3×4=12)這裏,4也是非0自然數,也就是說3和12之間存在著整倍數關係。請大家憑感覺猜想一下,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12是3的倍數,3是12的因數)真好,和數學家想到一塊兒去了。現在,請大家在頭腦中想出任意兩個非0自然數,它們之間正好也存在著整倍數關係,然後說說這兩個自然數之間“誰是誰的誰”……大家都說得不錯,說明大家已經初步理解倍數和因數之間的關係了。你還能在6、9、1、2、3、18這6個數中找出兩個數說一說嗎?
根據3的4倍是12,我們知道12是3的倍數,3是12的因數。4和12之間存在著整倍數關係嗎?大家能根據這道算式,把這幾個數之間的關係說清楚嗎?如果用a、b、c表示三個非0自然數,而且a×b=c,那麼,a、b、c之間誰是誰的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