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課堂之我見
課例評析
作者:顧駿
【關鍵詞】自主;探究;圓的周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61-02
探究式教學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某種概念、原理或結論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去探究、發現規律,獲取知識,提高智能。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點
好奇和好問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求知欲強的表現。教師要善於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天性,創設問題情境,激起他們探究的興趣。問題情境可設置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內容的關鍵處、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困惑處。
《圓的周長》這節課是蘇教版五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直線圖形的周長求解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的周長,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圓的周長?
同學們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嗎?灰太狼多次受到喜羊羊的捉弄,非常惱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新招,想為難喜羊羊。灰太狼要和喜羊羊賽跑,灰太狼沿著圓形路線跑,喜羊羊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假如他們的速度一樣,誰能贏呢?
教師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依據學生喜聞樂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並設問: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那麼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怎樣求出圓的周長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遷移、類比。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使他們形成了積極的學習情感。
二、體驗感悟,使學生經曆探究學習的過程
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曆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探究。
《圓的周長》一課中,我預設了三次學生合作探究的環節:
合作探究1:從材料袋中取出一元硬幣,摸一摸它的周長,然後量出它的周長。
學生通過討論、實驗找到線繞法與滾動法測量出了一元硬幣的周長。
合作探究2:從材料袋中取出4個大小不同的圓,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周長,並填寫下表。
合作探究3:
(1)用計算器算一算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2)觀察表格,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