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語文工具的使用能力
觀點參考
作者:李惠娟
【關鍵詞】語文工具;使用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65-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工具的使用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它具體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要更好地體現語文課在母語學習中的價值,我認為應致力於重建真正以“用”為主線、以說寫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堂。
一、教師應潛心教學設計
語文學科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重在學習教材“怎麼說”,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等語言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潛心教學設計,不僅要學生關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還要關注教材為什麼要用這些詞句、這種語氣來表情達意。如:蘇教版六上《牛郎織女》一文,可以嚐試進行以下的教學設計:我們讀到的《牛郎織女》是以第三者講述的形式來寫的,請你選擇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等其中一個角色,來重新寫寫這個故事。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通過角色轉換,將原本獨立於教材內容之外的學生順利帶入課文情境之中,並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能力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應用心去尋找教材中可以進行語言文字實踐訓練的突破點進行教學設計,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學語文的激情,落實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主線的教學理念。
二、教師應重視語文活動
要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我們還可以通過設計實踐性的語文活動來達成。例如高年級的習作訓練中有“學會寫說明性文章”的要求,要真正落實“以運用語言文字為主線”這一理念,可以設計一個“怎樣寫好說明文”的語文活動,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1.調查訪問,探尋說明之物。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和調查。比如老年人對一些家用電器使用說明書有需求,但廠家提供的說明書往往是一本厚厚的、專業性較強的小冊子,適用性不強,教師可以此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寫作。如果把這個來自生活實踐的問題作為說明文的選材,學生會把寫作文作為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進行,從而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學習範例,追求說明之法。
基於這樣一個來自生活的任務驅動,我們可從生活中尋找優秀的說明範例。比如“蘋果”手機說明書,我們可以把這份來自生活的實用“教材”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找出說明書中值得借鑒的部分,並著手來寫家電使用說明書。
3.回歸生活,驗證說明之效。
說明書寫好了,但它的審核者不是老師,而是需要它的老年人。讓學生把自己寫好的家電使用說明書給家中或身邊的老年人看,以驗證他們所寫的說明書是否表達清晰,是否直觀可行,並根據老年人提出的建議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總之,隻有真正落實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文字的理念,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把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的行動者,我們才能在語文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工具的使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