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謂的“放心”導致了不良後果,最後工廠遲遲不能開工,開工後產品又很難賣出去,最後總部隻好忍痛割愛,將這家工廠搬到了另外一個國家,但這期間的耗資已覆水難收。
此人在技術方麵有傑出的表現,未必就表示他在其他領域也有類似的傑出能力。很多時候,一些看似有用的人才,未必有用;而有些看似無用的人才,卻未必無用。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工商界的聚會中,幾個老板大談自己的經營心得。其中一個說:“我手下有三個不成材的員工,現在正準備找機會將他們炒掉。”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們為何不成材?”另一位老板問道。
“一個整天嫌這嫌那,專門吹毛求疵;一個杞人憂天,老是害怕工廠有事;另一個混水摸魚,整天在外麵閑晃。”
第二個老板聽後想了想,就說:“既然這樣,你就把這三個人讓給我吧!”
三個人第二天到新公司報到。新的老板開始分配工作:喜歡吹毛求疵的人,負責管理品質;害怕出事的人,讓他負責安全保衛及保安係統的管理;喜歡混水摸魚的人,讓他負責商品宣傳,整天在外麵跑來跑去。三個人一聽,認為職務的分配和自己的個性相符,不禁大為興奮,幹勁十足。
過了一段時間,兩個老板又碰到了一塊,第一個老板問第二個老板那三個人怎麼樣,第二個老板說:“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由於他們的到來,工廠的盈利直線上升。”
很多人聽過這個故事之後隻是一笑了之,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而高明的管理者卻能夠從中悟出大道理。
《淮南子·說山訓》說過:“得鳥者,羅之一目。然張一目之羅,終不能得鳥矣。”意思是說,人在用網捕鳥時,最終捕獲住鳥的隻是網上的一個網眼而已,然而隻用張開一個網眼的網去捕鳥,那是永遠捕獲不到鳥的。也就是說,那些看似無用的網眼,實際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說明,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材”與“非材”並非絕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實際上也有非常大的作用。關鍵在於如何開發、挖掘“非材”的潛能,變“非材”為“材”。那些看似無用的“非材”,經過“雕琢”,也可以成為有用的“材”。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但要會使用優秀的人才,還要會使用看似無用的普通人,更要會使用與自己有隔閡或者看似對自己有害的人。隻有發掘出所有人的潛力,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