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與“非材”並非絕對,二者之間往往可以互相轉化。比如,看似無用的“非材”,經過“雕琢”,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材”。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
(《莊子·山木》)
“釋文”
莊子行走於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莊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伐木的人說:“砍了沒有什麼用處。”於是莊子感歎道:“這棵樹恰好因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興,叫童仆殺雁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請問老師,到底要怎麼做才對?”
莊子笑道:“如果是我啊,我希望在有用和無用之間取得平衡。但是,有用和無用看來相似,卻又難以區分,在材與不材,有用和無用之間如何拿捏,實在是很困擾!所以唯有順應大道的變化,順其自然,才能免於困擾啊!”
世間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準則。麵對不同的事物,我們需要不同的評判標準。對於人才的管理尤其如此。一個對其他企業相當有用的人對自己來說不一定有用,而把一個看似無用的人擺正地方也許就能為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收益。
美國一家化學公司,花了2.5億美元在印度尼西亞新建一座工廠,然後將該工廠交給了遠在巴西的另一家工廠的管理者負責。此人在巴西業績不錯,並且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精通業務,按理說可以將這個新建的企業搞得紅紅火火。然而事與願違,他是一個隻懂技術而不懂市場經濟、不懂公共關係的人,連起碼的定價策略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而總部對此人卻十分放心,認為他來自發展中國家,熟悉這些國家的基本國情,又精於技術,是能夠處理好日常工作的,因此也沒派人前去主持全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