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以創新保持企業的生機與活力(1 / 2)

企業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是什麼?就是“與時俱進”。無論企業有多老,產品必須年輕。

“原文”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佚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莊子·天地》)

“釋文”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遊玩。他在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邊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裏的蔬菜澆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條渠道,一直通到井邊。老人抱著一個大水罐,從井裏汲水。水沿著渠道一直流到菜園子裏。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效率卻很低。

於是,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工具,用它來澆地,一天可以澆一百畦呢,用不著費很大的力氣但效率卻很高,您不想試試嗎?”

澆水的老人抬起頭,看了看子貢說:“你說的是什麼東西?”

子貢十分認真地對老人說:“將木頭砍鑿加工,做成一種機械,讓它的後麵重,前麵輕,用它來提水,就像把水從井裏連續不斷地抽出來一樣,水流得很快,卷起的浪花簡直像翻滾的開水一樣。這種機械名字叫做。”

澆水的老人聽了子貢的話卻憤憤然變了臉色。他不以為然地譏笑說:“我聽師傅說過,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思想。一個人一旦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就會喪失純潔的美德;喪失了純潔的美德,人就會性情反常;而一個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話,他就會和社會、自然不合拍,成為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不相容的人。你所說的那一種機械我並不是不知道,隻是因為我覺得使用它,就是在做投機取巧的事,而做投機取巧的事是很可恥的。”

子貢聽了這個老人的一番話,感覺像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一樣,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故事,讀來似乎很淺顯,但其中蘊含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它對那些因循守舊、在新事物麵前抱殘守缺、拒絕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則是絕妙的諷刺。

眾所周知,用機械代替人力,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達的一種標誌。然而,那些思想保守,喜歡按老規矩辦事,類似抱甕的老人的人對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極端反感,認為不符合他們信守的那種萬古不變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