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擺脫邯鄲學步式的簡單模仿,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1 / 2)

很多企業大多時候都是在模仿成功企業的做法,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莊子·秋水》)

“釋文”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有一位少年,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卻認為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走路的樣子,越來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美。他一聽,患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便跟著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跟著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曳多姿,便跟著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正常的走路方式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這個故事包含著深刻的哲理:不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在學習別人時,如果不能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而是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這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據《財經時報》報道,國內有一家被稱為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綜合性電子骨幹企業,20世紀80年代,生產了一種風靡全國的電視機,然而,曾經讓該企業引以為榮的領域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個企業的蹤影。原來,該企業看到通信產業的發展一片火熱,就轉向他們“學習走路”去了。該企業一個180度轉彎,扔下自己知名的電視機品牌完全改行了。無線電通信設備、廣播電視設備、五金交電、電子元器件、儀器、機構及器材、醫療器械、工模夾具、電子計算機等皆有涉獵,唯獨丟了自己的電視機產業。

結果就像“邯鄲”學步一樣,該企業一無所有,尤其在被揭發資金黑洞事件後,差點被逼到絕路。試想該企業如果不去“邯鄲”,不學他步,而是保持在電視機產業繼續競爭,並隨後進入液晶電視產業,搶占高端,估計現在也不會出現“消費電子”不是主業的說法,也不落到進退維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