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1 / 2)

“無為而治”是莊子的重要思想,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也就是不管理。

“原文”

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

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於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

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則卜之。”

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於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鑠斛不敢入於四竟。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鑠斛不敢入於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

文王於是焉以為大師,北麵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

(《莊子·田子方》)

“釋文”

文王到渭水附近的臧地去巡視,看一個老丈人正在釣魚,但他卻不用魚鉤,他不是真在釣魚,所以看來隻是手持著釣竿而已。

文王見了老丈人,想要重用他並將國政交托給他,但怕引起大臣父兄們的不安,想要放棄作罷,又不忍心天下百姓因而失去庇護。於是第二天早朝時,召集群臣宣講說:“昨天夜裏我夢見一位賢良的人,麵孔黝黑,蓄著胡須,騎一匹雜色的馬,馬蹄的半邊是紅色的,命令我說:‘將你國家的國政委托給臧地的老丈人,這樣人民的災難或許可以挽救!’”

諸位大臣局促不安地說:“這正是國君的先父季曆所下的命令呀!”

文王接著說:“那麼,我們來占卜看看。”

諸位大臣這時說了:“這是國君父親的命令,王不應該猜疑,又何必占卜呢?”

文王於是迎回臧地的老丈人,並將國政交付給他,但是並沒有因此而規定任何新的法典,也沒有頒布任何新的命令。經過三年,文王巡視國政,士大夫們都解散了朋黨,地方官吏都不敢居功,別的度量衡也不敢在國內實行。士大夫們解散朋黨,則能同心協力;地方官吏不敢居功,則可齊心政務;別的度量衡不敢進入國境,則各地諸侯們都沒有異心。

文王於是拜臧地來的老丈人為太師,執弟子之禮而請問他說:“政事可以推及全天下嗎?”

老丈人默然不答,浮泛地告辭,早上還在施行政令,晚上就已經不知所終,從此都沒有音訊。

這則故事是借臧地丈人的事,來說明“無為而治”的道理。“臧丈人”即在臧地釣魚的漁夫,實指薑大公。“無為而治”是莊子的重要思想,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也就是不管理。

中國台灣奇美公司以生產石化產品ABS而在行業中位居全球第一,其董事長許文龍管理企業的風格和觀念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也就是所謂的“不管理學”。對於企業內大大小小的事情,許文龍始終是全部授權,從不做任何書麵指令,即使偶爾和主管們開開會,也隻是聊聊天、談談家常而已。很多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圖章放在哪裏,更奇怪的是,他連一間專門的辦公室也沒有。因為沒有辦公室,他隻好經常開車到處去釣魚。有一次遇到下大雨,他想去公司看一看。員工看到他時,竟然很驚訝地問他:“董事長,沒有事你來幹什麼?”他想了想:“對呀!沒有事來幹什麼?”於是,他很快一溜煙地開車離去了。